Tata句子网

Tata句子网

王阳明简介生平思想(精选美句56句)

admin 59 0

王阳明简介生平思想

1、十五岁屡次上书献策,要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没有被采纳,即出门远游长达一个月。十七岁结婚,当天没有参加婚礼,偶遇道士,并与其打坐学道,直到岳父将其寻回。十八岁接触朱熹的“格物致知”,觉得非常惊喜,要去实践,结果对着竹子七天七夜毫无所得,把自己“格”病。他在年少时代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

2、  一代大儒王阳明以其文治武功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见称于世,其学影响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远播全球。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出要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出王阳明的心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3、王阳明出身名门,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替忠臣求情而入狱,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龙场,他悟出“心即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说。后历经诸官之职,先后平定南方匪患、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晚年倡导“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学说,世称“心学”,五百年来折服了无数中外名人,包括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

4、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5、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6、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7、这期的风流人物王阳明是何许人也,竟让那么多人物如此崇拜,让人深受启发?

8、作者: (日)冈田武彦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译者: 杨田 / 冯莹莹 / 袁斌 / 孙逢明出版年: 2018-12-20

9、说到王阳明心学思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知行合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等名句。

10、1512年,正德七年,壬申,四十一岁,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黄绾、徐爱等弟子受业,讲学内容由徐爱记录整理,名《传习录》。十二月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据《大学》古本立格物、诚意之旨。

11、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弟子门人及仰慕者极众。阳明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代表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瘗旅文》、《尊经阁记》、《象祠记》等。

12、全集为四十一卷,卷一至三十一下为阳明本人著述;卷三十二至三十八为附录:卷三十二为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辑,系编者在前人搜辑基础上汇集整理而原本未刊的阳明语录和诗、文,计二十八篇,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七为年谱三和年谱附录卷三十九为世德纪、世德纪附录,卷四十为诰命、祭文、传记,收录原本卷首之诰命一篇及本书编者增补的祭文、传记凡十二篇,卷四十一为序说、序跋,收入原本卷首之序说七篇、本书编者增补的有关王阳明著作或全书的序、跋、题辞之类三十八篇。这些祭文、传记及序跋的作者,上起阳明门人或友人,下迄清末民初的文人学者,多为一时名家,其文对于研究王阳明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是有参考价值的。

13、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14、 《五百年来王阳明》 郦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5、王阳明心学对中国影响很大,但他的“良知”更多是在“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思想的框架上,更多在一种道德,伦理范围内,对于不需要对外“格物”,所以在科技的探索就显得无力,这点他比不上朱熹。

16、1525年,嘉靖四年,乙酉,五十四岁,居越城。夫人诸氏卒。

17、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先学习理论,这是“知”,去实践了才是“行”,但我可以去先学习理论而不去实践呀,怎能说知行是合一的呢?

18、www.yangmingxinxue.cn

19、1510年,正德五年,庚午,三十九岁,三月任庐陵知县,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20、④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重庆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21、王阳明不仅是古代儒家心学集大成者,把中国哲学推向了巅峰,影响至今。王阳明也是一位军事奇才,他以文臣身份带兵征战,南征北讨,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剿灭了南赣数十年的巨寇盗贼;仅用了40多天,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蓄谋十几年的叛乱,他在晚年还扫清了广西民族战乱,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就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

22、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23、1526年,嘉靖五年,丙戌,五十五岁,居越城,冬子正聪生,七年后黄绾为护孤幼收其为婿,改名正亿。

24、1502年,弘治十五年,壬戌,三十一岁,告病归越城(今属浙江绍兴),筑室阳明洞,静坐行导引之术,终因不能成圣,故摒去。

25、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不久后任兵部主事。

26、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27、在长沙,就是如此。曾国藩曾下令部下将士:“除恶务尽”,即抓住太平军,不要活口、一律处死。随后在别处也是如此,湘军攻陷安庆后,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就杀死了一万多名太平军战士。

28、1514年,正德九年,甲戌,四十三岁,升南京鸿胪寺卿,教人“存天理、去私欲”。

29、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30、1520年,正德十五年,庚辰,四十九岁,夏,至赣州。王艮投其门。

31、  方志远最初写作“王阳明”是在1995年,当时有些忐忑却又感到振奋。方志远表示,写作前必须首先定位,即必须将传主定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据了解,当时市面上已有的关于王阳明的研究成果,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他的哲学思想切入,研究他的“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等等。都是将王阳明定在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的位置上。但在方志远看来,包括王阳明在内,中国历史上所有真正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首先都是社会实践家。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形成的思想体系,均来自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实践,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个性。王阳明在方志远眼中,有其自幼形成的豪迈不羁、雄爽横放的个性,也有其对于程朱理学嬉笑怒骂的批判和讥讽,以及对社会实践即所谓“事功”毫不掩饰的追求和重视,这一切的构建,让王阳明真正以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出现在方志远的笔下。

32、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33、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先祖据传可上溯至王羲之),天赋异禀。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

34、意思是看到美色,这是“知”,喜欢美色,这是“行”;闻到臭味是“知”,讨厌臭恶是“行”。比如我们人性看到美女第一反应就喜欢,闻到狗屎就讨厌。“看到”与“喜欢”,“闻到”与讨厌其实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停顿的,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35、“致良知”是在张忠团伙对王阳明进行百般构陷,使王阳明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提出的。

36、“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37、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把王阳明一生划分为四个时期,他的少年、青年、中年、晚年恰好分别对应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位皇帝。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也充分体现了王阳明的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当然,即使没有这个巧合,一生立志作圣贤的王阳明在任何时期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用自己的一生阐释对国家民族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8、王阳明的第一波敌人,是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的山贼。对于这些山贼,王阳明可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假装撤退,而后出敌不意进攻,连获胜利之后则是一个字:杀!在赣州,他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

39、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40、1513年,正德八年,癸酉,四十二岁,赴任便道归省,至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督马政。日与门人游,新旧学生集会于滁,教人静坐入道之方。

41、本书内容全面丰富、权威严谨,是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上佳读本。此次新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和珍贵的阳明遗迹图片。

42、①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43、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和研究成果、历经六次阳明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冈田先生以心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史料互证,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探讨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冈田先生尤其注重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当时真实的内心,并由此补充了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

44、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45、王阳明在11岁时,与家人上京的途中大显作诗才华;12岁在课堂上开始立志做圣人;17岁在结婚当晚,与道士聊天忘了洞房之夜;28岁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46、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47、在进攻太平军时,他采取的是屠杀政策和焦土政策,并认为杀得越多越好。曾国荃怕到阴曹地府受到惩罚,曾写信给曾国藩,流露出后悔之意。可见曾国藩残忍嗜杀的程度。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曾剃头”,喻指他杀人和剃头一般,不眨眼、不手软。

48、⑤陈来:《有无之境》第361页至37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北京第1版。

49、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50、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合一的。如何解释呢?

51、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52、这个分期考虑了传统文化和习惯因素。除了分期时间采用中国传统历法之外,年龄的计算也采用传统的“虚岁”计龄法,即小孩一出生就算一岁,越过一个除夕即增加一岁。根据传统风俗把少年时期的结束时点设定在十六虚岁那年的除夕。这是古代男孩子“束发”为大童的年纪,《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束发之后就不用在读“小学”,而开始读“大学”了。至今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了为男孩子隆重庆祝十六虚岁生日的传统风俗,认为男孩子到十六虚岁就不再是少年了。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把五十岁左右作为王阳明晚年的起点无疑是合适的。

53、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54、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55、《王阳明全集》这本书,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的重要的著作。

上一篇:跃跃欲试的意思(精选美句78句)

下一篇:没有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