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2、刘邦所面对的局势,是诸侯割据,除了项羽之外,其他都相对弱小,不成气候,即使项羽实力雄厚,但其人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身边能臣出走殆尽,不足为惧。
3、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4、因此,当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奇袭计策时,诸葛亮没有采用,反而是策划了一份最为稳妥的中规计划:
5、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
6、最后两句则是写了诸葛亮最大的遗憾,尽管前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依旧还留有遗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任凭江流冲击,那些石头依旧还在,还是如以前一样,只是千年遗憾,不应该失策想要去吴并东吴,才造成了后来的失败。这两句中杜甫的评价最精彩,可见他对于诸葛亮也是深入研究过,才能够写得如此传神。(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7、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
8、《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9、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今天我给大家介绍诸葛亮的十句金言,包准你在阅读这振聋发聩的数句后,会大呼:“这真的是振奋人心,让我理解人应当要立定远志;生于世间应当有益于社会。”
11、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12、随着关羽、张飞、刘备的相继死去,以及荆州丢失,蜀汉的根据地益州(四川)变得越来越不牢靠。
13、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南征教》)。
14、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15、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16、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17、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18、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19、不知道诸葛亮回头看当年自己吹过的牛,心里什么感想。
20、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
21、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2、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成为引人瞩目的“专家”呢。
23、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
24、 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
25、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
26、只是,历史真的可以由某些“专家”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27、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28、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
29、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30、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31、所以出现: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等等。
32、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
33、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即使打不赢,撤回来也不会有太大损失,不然小小的川蜀怎能七年之内经历五次北伐均铩羽而归,却仍然将政权继续维持了二十年?
34、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3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6、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37、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了。
38、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39、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诸葛亮《梁父吟》
40、《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41、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42、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陈寿语,见上)。
43、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4、一个人应当立定崇高远大的志向。诸葛亮这么说,是因为古人相当重视人生志向的立定。唯有设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克服眼前的困厄,以及个体本身的弱点,督促自己往既定目标前行不辍。
45、四川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割据政权偏安一隅的首选之地。
46、刘备一生名言虽多,但大都充满了功利的目的,唯有作为遗言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发自于肺腑,出自于真心的真情告白,包含着对继任者充满殷切期望的谆谆教诲和对西蜀政坛基调方向的精心勾勒,是枭雄刘备一生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虽只短短数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具有非常之广的涵盖尺度:大到国家,可以鞭笞当政者要抑恶扬善,关注民生,不要好大喜功轻视民疾,不要肆意而为祸害国家;小到个人,可以劝诫个体勤善好施,修身养性,去恶行于未成害之时,修美德于无人注之际。人之将死,其言必善。一代枭雄刘备的临终之言,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迈,没有感人肺腑的温情,留下的却是饱含政治智慧和为人处世哲理的深邃之语,时至今日仍是值得后人深切思考的金玉良言。
47、曹操的雄才大略举世公认,无人质疑,关键是在于对他奸雄身份的评价是否得当。长久以来,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和历代统治者为防止权臣篡位、宣扬正统的考量,处心积虑地将曹操不断地阴险化、妖魔化,使曹操沦为千古奸臣的代表人物。因此“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逐渐成为公认的对曹操最为精辟的总结和定位。不过,姚看江湖却不愿苟同于此言。曹操这种直言敢谏,率性而言的人,即使生活于治世之中,也难免犯统治者之忌,遭既得者之妒,而最终落得含冤而死,曝尸荒野的悲凉下场,这是挑战封建权威的必然结果;相反,生于乱世的曹操以其雄霸天下的锐气和百折不挠的执着,可以终战乱于危局,救黎民于水火,是于国家有大功,于百姓有大德的明君英主,其功绩不压于匡扶汉室中兴的光武帝刘秀,只因一姓为“刘”,一姓为“曹”,方才落得千古忠烈与千古奸雄的天渊之别境遇。然而,天下为人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一姓之天下,祸乱天下的始作俑者正是汉室皇族,如此罄竹难书之族,又有何正统可言?天下百姓历经磨难未去严惩元凶已是仁慈,怎可再奉如此之人复为君主?所谓的“君权天授”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愚弄百姓、巩固统治的伎俩和骗局罢了。其实早在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言,况且汉室本就取自大秦,曹公取之有何不可?奈何非要定之为奸雄?封建之人尚可言曹公为奸雄,然文明开化的今人则不宜再呼曹公为国贼。若无曹公当年结束国家纷乱之功,而任由汉室江山在献帝招牌下腐朽堕落,今人的祖先又要经历多少苛政的蹂躏和战乱的涂炭,或许当世诸人连出生的机会也没有,又怎可生出利齿而讨伐曹公?姚看江湖以为,“于汉室有大过,于天下有大功”,这才应是对曹公最为中肯的评价。
48、罗公为了诋毁曹操的正面形象而杜撰了这一情节,却无意中让它成为贻害千年的洪水猛兽,并非常“荣耀”地成为对中国人劣根性最为精辟的总结之言:君不见倒地老人,恩将仇报,倒打一耙,混淆了善恶,污秽了世风,在榨得他人家破人亡之时,也不惜榨干这个社会的最后温情,所为者不过些许小利也;君不见养狗之人,不缚绳索,招摇过市,狗屎堆于路,犬吠扰于民,不让于路人,不避于孩童,满城尽见流浪狗,神州遍地有咬伤,打着博爱的旗号却漠视着生命的尊严,狗患实为自私自利之人患也;君不见贪官污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名为公仆,实为公贼,为一己之荣华富贵而不顾国家之大局,民族之大义,赚得盆满锅溢之余早已忘记了“为人民服务”所书为何;君不见无良商贩,丧失人伦,灭绝人性,于食品、药品中随意添加化学毒素,为逐蝇头小利而残害国民健康,行径之险恶不亚于当年臭名昭著的7孰无半点同胞相惜之谊;君不见房开地产,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丝毫不顾及住户的安危、公共的安全,一座座楼脆脆桥垮垮崛地而起的虚假繁荣背后却是危机四伏的住宅安全。如今这种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自私行径,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实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耻辱。曹公虽有许多自私自利的极端暴行,但他同时却也是一位于国有大功、于民有大利的圣贤英主。可惜,国民只会断章取义、一厢情愿地效仿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之行,却不见曹公为结束国家战乱动荡、拯救黎民于水火苦难所做的许多卓越贡献。相形之下,愈显国人之丑恶!望国人多行曹公为国之勤,少效阿瞒徇私之劣。
49、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50、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自表后主》)。
51、蜀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弱于魏国,诸葛亮为什么屡次发动北伐;
5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3、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
54、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
55、张昭已经是当世名士没有必要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写成为一个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人,这是多么不公平的。
56、“我出不去,你进不来”,是四川地理环境造成的一个现实背景,天下还没有开始大乱,四川就开始窝里乱斗了,等天下安定、四海臣服的时候,四川还在窝里乱斗。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57、写这篇文章期间,研究蜀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又有料的牛人;
58、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59、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60、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也作伏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61、不能倚仗自身的才华,而对别人表现出骄傲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受到恩宠,而压服别人来大展威风。
62、北伐战争就是诸葛亮的以攻为守:以对外(曹魏政权)进攻,实现对内(蜀汉利益集团)防守。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把曹魏也收拾了,那就更好了。
63、先看看诸葛亮是如何从乡野逸人走向权力顶峰的。在《出师表》中他自己陈述早年乡间生活的心态:躬耕陇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当时一起的朋友一致说他“自比管仲乐毅”。而他当时确实是结交名士,以张声望,期待价而沽!《袁子》载:张昭曾欲荐诸葛亮于孙权,诸葛亮认为孙权“能贤亮而不尽亮”,辞而不就。另外,从《隆中对》他对天下形势分析的胸有成竹看,他早就志在天下!这说明《出师表》中他自我心迹的表述是不真实的!一个人白纸黑字地讲假话掩饰自己,其心态多半诡秘!诸葛亮官宦世家的门第和名士声望恰好适合“贩草鞋”出身的没落皇族英雄刘备的政治需要,从此踏上政治舞台。从史料看,刘备生前一直将他作为政治装饰,并未重用。诸葛亮掌握权力是“白帝托孤”以后。当时刘备遗言:李严统军,赵云殿后,大军回成都。但诸葛亮认为,吴军可能追击,大将军李严懂军事,留下镇守,他和赵云领兵回成都。李严以大局为重,同意。回成都后,诸葛亮以丞相开府,主持朝政。李严请以大将军开府,诸葛亮不同意!李严被架空。应该说这是一次政变!诸葛亮颠覆了刘备临终的权力安排。按照汉武帝以来汉朝的权力运行结构,大将军拥有实权。这就是为什么当时袁绍不愿意接受曹操让汉献帝给的丞相名。南征班师后,诸葛亮便以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的身份主持北伐,率幕僚进驻汉中,名正言顺地解除汉中太守刘备生前倚重的名将魏延的兵权!从此,以“相父”之尊掌军国大事,政出汉中,成都政府和皇帝刘禅成了公开的傀儡!
64、《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鲁迅先生话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其精神实质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差不多一致的。他是一个会做忠臣的人!是一个有韬略有智慧且深谙权术的人。他早年“自比管仲乐毅”,其实以后的他超越了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名相”“忠臣”的代名词,是以后历代读书入仕者的精神偶像,文人骚客歌颂赞美的对象。诸葛亮在民间已成为一种语言现象,凡聪明智慧都可以诸葛亮代之。他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忠臣的经典誓言!连当代共和国几任堪称政绩卓越的总理都声称以他为榜样(另外的李鹏则声称崇拜“奸雄”曹操!因为曹操团结干部)。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似乎公忠体国,其实是以刘备及其刘备呕心沥血开创的蜀汉政权为资源,开发制造出自己光耀千古的盛名!用现代的语言讲,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但更会经营自己的人。
6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67、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68、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69、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70、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71、蜀地明显利守不利攻,诸葛亮为什么总是主动出击?
72、一个人须得恬静无为,不逐名利方可明确志向;一个人须得清静平和才可以达到深远的境界。
7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
74、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75、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