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籍阅读顺序
1、苏格拉底、叔本华、马克思……2600多年间最聪明的这些人,都在这本书里变成了生动可亲的卡通人物,再也没有距离感。
2、但实际上,哲学有趣又有用。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书籍阅读顺序)。
3、等你读完这本书,说不定就可以给出自己的解答。(哲学书籍阅读顺序)。
4、12两句:描述《三国演义》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5、很显然,海德格尔通过“读”传统哲学这本“大书”,不仅“读会”了、读懂了;而且达到了“会读”的层次。这种“会读”,以一种直面差异的勇气和重新奠基的魄力表现出来;这种会读,以一种结合了形而上学批判与哲学基础奠定的方式迎接着海德格尔自己的哲学的登场。即,所谓“会读”,不仅要在“读会”的意义上,通过技巧性的方法把握作者的意图,更是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跳出哲学著作、哲学传统本身的束缚,与之对话、与之争辩,从而寻得自身思想的立足点。而就后一方面而言,恐怕也正是真正有志于哲学这门事业的人的共同期望吧。
6、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否定之否定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螺旋式上升的,而每次变化又是质量数量的变化提高。举个例子于以说明,用杏的种子种一棵杏,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树是对种子的否定,肯定了这棵大树。大树又结了无数的杏的种子,杏种子又是对大树的否定。由一粒杏的种子长成树,结了杏又有杏的种子,经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收茯了无数多杏的种子,而且杏的种子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8、有了老爷子们以哲学为翅膀的助力,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你可以随意上山健步缚虎,你可以任意下海信手擒龙。
9、主题阅读所追求的这种特质,可以用这句话来作总结:“辩证的客观。”
10、在主题阅读中,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你的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
11、HumphreyAppleby:几乎正确。实际上,是列宁。
12、虽然实用的书都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但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的书却不见得都实用。
13、然而,学识比较高的人,有权指正比较无知的人所犯的错误。这种不同意见所造成的争论也是可以更正的。知识的不相当永远可以用教导来解决。
14、哲学是指导人类如何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方法的学问,犹如指导一个人走路:先迈左脚,迈脚的同时,左臂向左后侧摆出,右膊向前摆出;迈右脚时,两臂随脚前后自然交换。反之,左脚向前迈的同时,左臂随之向前摆;右脚向前迈的同时,右臂随之向前摆,结果如何?“顺拐”了!
15、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没法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分析或诠释一本书。他不但没花心力去理解一本书,甚至根本将书搁在一边,忘个一干二净。这比不会赞赏一本书还糟,因为他对这本书根本无可奉告。
16、对立统一告诉人们,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没有绝对的纯,只有在不停地变化运动之中,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和静止相对而言,并且互以对方为前提而相对立,并在互以对方转化。无是何知非,无非当然也就没有是,毛主席把对立统一叫一分为是更通俗的解释。
17、玻利瓦尔当然也是此类中人,所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不认为他在极权和民主两个极端主张中意识到道德矛盾。
18、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
19、学术论文,指的是它的专业性。你不会突然指望自己一下子能看懂《航天火箭发动机的制造与维修》吧?哲学著作是用自然语言写的,但究其本质,同样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著作。想要拿起来就读懂,是不可能的。这和一个人的智商无关,而只和学习有关。
20、也许我们应该说,比起我们待在现实世界所可能察觉的困惑远远要多要严重。
21、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22、不管怎么说,我一直无法找到汉弗莱关于列宁所说这句话的真正来源。
23、真正的书写同时是人最精纯、最聚焦的持续思考过程,是最追根究底的逼问,是书写者和自己不能解的心事一而再再而三的讨价还价。
24、显然,玻利瓦尔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以达成拉丁美洲的统一和独立,如果需要极权主义的话,他会成为一个极权者;如果需要民主主义的话,他也会成为另一个民主主义的统治者。
25、一个作家的失败之作,通常可粗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失败方式。
26、《苏菲的世界》是公认的哲学入门书籍,用小说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本书讲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27、哲学的这种体系性的一个表现形式,可以具体落实到它的论证性当中。而论证通常又有其内在的逻辑。从论证过程到逻辑推演,都要符合其前后顺序以及形式自洽。这也内在地促使读者必须按照某一进程进行阅读,即限制了读者阅读时的自由度。即哲学著作为了将某些原则性的道理说明白,以抽象的形式论证建构成了一个自圆其说体系,该体系以其独有的特征牵制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哲学著作的如此形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入门”的难度。对很多人来说,能读懂一本哲学著作就已经很不错了。而更常见的情况是: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不知所云了。这不是读者自身能力的问题,而是哲学自身的特征确实很“挑人”。
28、当我们声称我们没时间阅读,其实我们真正讲的是,我们认为有这个事那个事远比拿一本书看要急迫要重要,我们于是没那个时间留给阅读这件事。
29、他们可能想要阅读联邦公报,却没有事前先看过联邦条例和美国宪法。或是他们读了这些书,却没有看看孟德斯鸿的《论法的精神》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0、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
31、如果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承认自己的“孝子身份”,就有责任和义务去重点学习和研究一下中国哲学和西方近代哲学,不要因为精神的空虚而做出忤逆之举。
32、在有关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种假设。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确定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实验性的观点。
33、一种比较常见的,是纯粹的失败、崩毁、瓦解、惨不忍睹。失败的原因琳琳琅琅,可能牵涉到自身的用功程度、牵涉到自身书写被市场名利的不当诱引、牵涉到丧失了勇气让自己像笼子里的白老鼠般不断自我重复云云。至于另一种失败则是我们真正要谈的。
34、我想,哲学对于门外汉的价值就来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你对世界,对自己的人生的所有思考,都曾经被人思考过。你所有洗澡的时候冒出来的想法,沾沾自喜的创见,在书上看到了不起的道理,每一个念头,都不新鲜。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某个想法竟然是新鲜的,那只说明你学得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35、另一种误区是,“哲学探讨的问题离生活太远”……
36、同学们,不要被“哲学”难懂的外表吓到,《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是哲学入门系列,是写给没有哲学基础的读者看的。如果喜欢抽象观念和理论论证的聪明高中生能读到,并且也能从中享受到哲学思考的乐趣,将会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既没有哲学家深奥的理论,也没有五花八门的“主义”,托马斯·内格尔从人人都困惑过的九个哲学问题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哲学思考的真正乐趣。
37、如图,画面中央左手拿信封、右手举国旗的大胡子大叔,就是Q版的马克思。
38、即使你自以为没有思想立场,不想被“老子与儿子”的辈分关系所累,你也无法遁于哲学之掌的阴影:你将被时代归类存档于与世无争的“厌世哲学档案馆”而整天在文字的阴冷之秋里病病殃殃、哼哼呀呀。
39、在一巴掌一巴掌把资本家打得呜呜哭²¹的马老爷子²²那里寻觅从无产阶级的脖颈上砸落的枷锁。
40、它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滋养出“有趣的灵魂”;它也是我们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逃离“乌合之众”的精神守卫。
41、学习哲学的目的,旨在找到善与恶的人性边界,防范善良变恶而越线离我,教育罪恶变善而越线向我。
42、a、罗素: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并受到二者攻击的那片无人之地,就是哲学。
43、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4、哲学家彼此意见往往不合这一点,不应该是你的困扰。这有两个原因。
45、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造成独一无二的是随机事件,就像每片叶子都不相同,但组成叶子的结构是相同的。同样,既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面对的同一个基本的生存处境,我们的想法也大都相同。比如,每个人大概都思考过死亡,我也会死,我死了之后会怎么办?这样朴素的好奇,就是哲学的发源。而有些人把思考进行得更加深入,形成系统性的语言,这些人就是哲学家。
46、区分划在,我在面对哲学书的时候,感到的不全是糟糕的感觉,而是能够学习到新的东西,并且能够自己指导自己的阅读;就算有的书暂时看不懂,也知道自己为什么看不懂。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哲学书就是完全痛苦的——如果你不会游泳,自然会溺水。
47、受教的美德—这是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误解的美德。受教通常与卑躬屈膝混为一谈。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
48、除非你是一个二流的书写者,你才能一直停逗在明白、没困难没风险没真正疑问的小小世界之中,从而让书写只是一场万事俱备的表演而已。
49、甚至对先辈的批评,本身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理论。比如,拉康就是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激烈改造中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学。你可以把哲学著作理解为是一个哲学家在哲学大群里说了一句,“关于刚才那个群友的说法,我想补充几句……”这时候,你就要回去翻聊天记录,看看刚才那个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50、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尤其是愈了不起的书写者愈难以避免的失败,我们也可以说,这正是他替自己定下一个万难达成的目标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51、唐诺的《阅读的故事》和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52、汉弗莱•阿普尔比(HumphreyAppleby):(……)一切都与其他一切相连。谁说的?
53、(诠释学资讯)汇集诠释学领域的会议、刊物讯息,书讯等
54、假设借助这种划分来说读哲学书,好像有点特殊性。通常我们认为的基本的,第一个层次的能力,就哲学书的阅读经验来看,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因为哲学书通常比较难以读懂,这是在日常当中就可见的。其原因在于,通常的哲学著作都具有抽象性,体系性,论证性等特征。抽象性源于哲学探讨问题的原则性,即哲学大多探讨基础性问题,由于基础问题的“基本性”,所以其具有“大”、“空”等特点,比如形而上学,大多只能做形式上的描述而不能做具体刻画。记得我最初读哲学著作时,就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不可以举一个例子呢?其实很多哲学原理是很可以举出例子的,但遗憾的是哲学著作当中的例子少之又少。现在想来也可以理解了,因为任何对原则性的阐发一旦举出实例,都有被缩小或固化的可能,从而造成读者的理解变得局限。甚至于从根本上将原则性问题搞成了具体问题,并且在思维定式上一去不复返,造成后续理解的巨大偏差,即总以为作者说的是具体问题,而全然顾不上对原则性视野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