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
1、在第①句里,我们找不到喻体,所以①不是比喻句,但心掏空了,人就没法活了,可以看作用了夸张的手法;而第②句里,将“心”比作“空荡荡的房子”,喻体就有了,朋友离去的失落感就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2、有的同学会说:“这句话不是比喻句吗?把‘太阳’比作了‘大火球’!”
3、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4、(1)打比方: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
5、《现代汉语词典》说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的修辞手法。
6、打比方:打比方的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换句话说,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问题。打比方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
7、(3)化远知为近知,化繁复为简易,将抽象的、深奥的事理具体化,浅显化。
8、(1)打比方: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
9、为了更好地描述A,找到一个和A很像的B,然后把A比喻为B。
10、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被比较的是主体事物,拿来比较的则是客体事物,从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物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鱼我所欲也》一文,主体事物是“生与义”的取舍,客体事物只有“鱼与熊掌”取舍,《陋室铭》主体事物是“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客体事物则有“山因有仙而名”,“水因有龙而灵”两个,而《察今》却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三个客体事物。客体事物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也可以是假设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物,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物“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物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邹忌讽齐王纳谏》则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11、“有可取之处就等于这个东西是可取的吗?今天对方同学的西服上也有白色的地方,就是胸前的校徽,可是我们能够说对方同学的西服就是白色的吗?”这是辩论赛中的打比方。打了校徽与西服的比方,用于说明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12、又如:“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向着生活。”(杨朔《三千里江山》)作者将“他”舒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比作“开了花”,十分形象生动。(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
13、铸成大错比喻因为小事而犯了大错,每个人都应该纠正自己的小错误,以免铸成大错。
14、从根本上讲,打比方和比喻论证与一般的比喻修辞手法并无什么本质区别,或者说,这两种所谓的说明方法和说理方法就是比喻在说明语体和论证语体中的具体运用。判断一个比喻是不是“打比方”和“比喻论证”,关键是看相应比喻的使用目的,如果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性状特点的,就是打比方,如果是为了“说理”,就是比喻论证。另外,有人认为“比喻不能构成推理或者论证,比喻本身不是一种论证力量,它是一种关联思维的运用,而不是推理思维、论证思维的运用,所以‘比喻论证’的叫法是不够准确的,应该改称‘比喻说理’”,我非常造成这种说法。
15、这一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大多数同学会写出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但惟独漏掉了一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6、在说明文中,“打比方”其实就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比喻”,为了更好的说明某物或某事,作者通常就会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对事物进行描写,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点。如:尼罗河弯曲绵延,如同一条翠绿大蟒穿行于无边的森林之中。这句话就利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尼罗河的弯曲和长的特点。
17、没错,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但要注意的是,通常在讲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时叫“打比方”,在其他情况下(如:记叙文、散文中)叫“比喻句”。
18、比喻:本质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事物。——非同质同类
19、其次是要求不同。类比论证的要求是用来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或两种事理在其本质上相同或者相同属性较多。比喻论证则是与它们所要论述的事理的性质往往很不一致,其属性与本体有的甚至截然不同,只是在某一点上是相似的(大多是含义上的相似)即可。
20、再是同一位经济学家,在别人问到他对经济发展的看法时说,经济发展就像骑自行车,太快了会摔跤,太慢了会倒,所以要不快不慢,这是个比较好的比方。因为经济增长太慢,社会问题就容易累积爆发出来。经济增长太快,就容易产生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21、2)他是以这款原始家用电脑打比方,来描述正在开展的让冷战时期舰艇实现现代化的工作。
22、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3、D.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马祖常《赵中丞折枝石榴》)
24、比喻是把人物或者其他物品比喻成另一种物品;打比方是有举例子的意思。打比方在说明文中是一种可以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的说明方法。
25、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26、(夏衍《野草》)野草本来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植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秉性:“带着斗志而来、坚韧”;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会悲观”、“傲然”;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叹气、嗤笑”。这样,野草就成了有人的秉性和思想行为特征的事物了,亦即被人格化了。
27、(2)比喻: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28、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的鲜明的印象。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
29、经济发展就像骑自行车,太快不行,太慢也不行。这是打比方。
30、D.大自然布下这看似恐怖的尖锥阵,实在是慈母爱护稚子的妙计,要不,这一碰就折的芦苇幼芽,何以在人、兽的足下发棵展叶长成浩浩苇荡呢?
31、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例如:“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32、 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
33、用于记叙、描写、抒情,我们就直称其为比喻;用于说明,我们称之为“打比方”,用于议论,我们称之为“比喻论证”。
34、比喻侧重于“喻”,通常不展开描摹;拟物侧重于“拟”,不仅要比,更要拟写。
35、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36、 打比方则是通过描写的方式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从而使读者了解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37、在比喻中,本体可出现可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拟体)一般不出现。
38、小学阶段,对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考题就是写出相关句子的说明方法。
39、打比方: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40、(例2)下列句子没有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41、 两种说明方法都存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比”,但是比的目的不同。作比较是借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突出、凸显被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打比方是借助与人们熟知的事物的相似点,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4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来写,即人有了物的行为动作。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43、人们常爱用昙花一现来比喻那些稍纵即逝的稀有的东西。
44、打比方是说明文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打比方的第一个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换句话说,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问题。很多比方,看似巧妙,实际上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