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求法
1、 法显辞别诸长老,又参访了一些小国,并专程到佛陀当年得道的菩提树下朝圣参拜。后来到师子国,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及《杂藏经》等;凡本国所无,法显尽力觅取。
2、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3、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4、(4)人类世界,有埋头苦干、舍身求法、扶危济困、善待生命的善者,也有阴险狡诈、卑鄙无耻、落井下石、杀人放火的恶徒,笔者只愿给善良的人复制。
5、我们要知道,当时大唐是禁止百姓出境,因为北方边疆,游牧的突厥人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舍身求法)。
6、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7、 他的师父重视农禅并重,全寺僧人种了百十亩稻田。一次与同学数十人在田间割稻,突然来了不少饥民抢夺稻谷,众沙弥阻止,惟有法显和颜悦色地对饥民道:“你们大概是外地逃荒来的吧?想必饿极了,你们尽管取吧。”众饥民对这小沙弥感激不尽。
8、离开长安一个月后,玄奘抵达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然而,大唐与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军队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西行。玄奘一面设立道场讲经,一面等待时机。然而,凉州的最高长官下发通牒,命令他立即返回长安。
9、身总笔画:7笔。ノ(撇)、丨(竖)、?(横折钩)、一(横)、一(横)、一(横)、ノ(撇)。
10、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1、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2、而接着公元618年,随帝国灭亡,大唐初建。
13、所以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国学氛围中逐渐长大,仅仅五六年时间,当时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
1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目标的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不再仅仅作为一项历史遗产而存在,而是穿越了苍茫和久远的岁月,携带着它所凝聚的两千多年的人类文明之光蜿蜒而来,重新展开在我们的视野里。丝绸铺出的大通道上,飘洒着文明与和平的花雨,也缩短了不同国家、民族和文明之间的距离。
15、翻译佛经期间,玄奘在长安的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今天,大雁塔已经成为陕西西安市的标志。公元664年,玄奘去世。玄奘下葬的时候,长安城空巷,百万人护送。大唐的高宗皇帝感叹:“朕失国宝矣。”
16、我们时间回到隋唐,长安饥荒即将到来,百姓纷纷倒塌,逃难行人群中混进了一个叫玄奘的僧人。
17、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18、玄奘法师一路走来,学习不辍,探索不止:从西行途中向所遇的具备专长的学者虚心请教,到抵达那烂陀后师从戒贤法师,再到其后游历印度南北各地,广泛学习,充分展现了“专精而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的学习态度和广学多闻、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而今,社会日新月异,故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淘汰——无论对个人、民族还是国家而言,不断学习、创新、超越,在探索中与时俱进,堪称必修课。
19、500多年后,默默无闻的法师在敦煌附近的石窟中创作了一幅精美的壁画,明月高照,内容是一个虔诚的僧人正在膜拜观音。
20、 6月11日、12日,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品、青岛演艺集团演出的舞剧《法显》,在北京中国剧院首演。舞台上,“法显”翩翩起舞,带着他行走陆海丝绸之路的仆仆风尘,讲述一代传奇大德高僧敢于开拓的胆识、勇气和不取真经誓不还的信念。
21、在著名的佛教石窟--敦煌,西方探险家斯坦因错过了一幅意义重大的壁画。这张壁画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1300多年前,一个中国僧人,带着三只动物长途旅行,求取佛经。《西游记》的故事从东方流传到全世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样的故事是否在历史当中曾经真实存在。
22、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23、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24、所以这完全是强烈的求生欲望支持着玄奘前行。
25、 “可以说,我们是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创作这部舞剧的。”杨凤良说,正是“敬畏之心”让他明白,“用以前(做舞剧)的经验做这个不行,面对这个厚重的故事,只有摈弃任何炫技的企图,老老实实做一个有戏剧张力的作品,才能让法显精神立起来”。比如严格按照史料,遵循历史记载,没有戏说;通过扎实的戏剧结构表现法显的精神世界,从而让“精神”外化,达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杨凤良举例说明:“从船员们决定把法显扔下海去,到法显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变每一个人,所有的戏剧张力是根据历史史料完成的,不是编造出来的,这种真实自然充满了力量。”
26、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27、玄奘悄悄离开凉州,沿河西走廊昼伏夜行抵达大唐最后一个军事重镇——瓜州。得知玄奘欲赴天竺求法后,胡人石磐陀表示要做玄奘的弟子随同前往。这是玄奘招收的第一位徒弟,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但现实中,经过十余天跋涉的石磐陀感到前途艰险,竟萌生杀师叛逃之心。担心万一玄奘被抓牵连自己的石磐陀,在玄奘发誓绝不出卖他后选择离开。
28、 法显3岁出家,20岁受戒,一生执着佛学。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已在佛门度过了60几个春秋。他深切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发展的需要,《僧祐录》记载他“常慨经律舛缺,誓志寻求”。这一年春天,他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漫长而艰苦的求索之路由此开始。其中辛苦,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29、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30、还有一个佛学典故,为《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
3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组副组长骆冬青评)
3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普及指数:★★★★★鲜明指数:★★★★★ 这是高度概括鲁迅一生的诗句。柏杨说鲁迅只有战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该罚他背诵这句诗一万遍。其实战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实施对象不同罢了。一个人只知爱,不知恨,那是没有是非的滥爱;一个人只有恨,没有爱,那就已经走上了反人类的邪路了。鲜明的爱憎,正是鲁迅丰富性的体现。 据说现在青少年学生最恨的就是鲁迅,冤哉,鲁迅最爱的就是你们啊!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普及指数:★★★★★哲理指数:★★★★ 《故乡》中,“我”希望将来宏儿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闰土那样相互隔膜起来。然而这希望又是那样的茫远。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希望,是不是也会变成现实呢?鲁迅在文末用路来作比喻告诉我们答案。 其实地上本没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死》 普及指数:★★★决绝指数:★★★★★
33、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34、玄奘于是城内设立道场,一边讲经,一边等机会。
35、沙漠中没有水,他不可能走出800里沙海,绝望中的玄奘走上了回头路……
36、一个胡人一直尾随着玄奘,是瓜州当地的商人,商人希望能够得到保佑,丝绸之路上行走,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
37、这是玄奘西行之路在莫贺延碛遭遇的第一次生死考验。
38、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未获唐太宗批准。但他西行求法的志心已定,“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决心不移。贞观三年(629),27岁的玄奘趁长安饥荒,混入难民中踏上了西行取经之途。
39、玄奘留给中华民族的,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作家鲁迅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40、当时一筹莫展的玄奘急需向导,需要一个可靠熟悉丝绸之路的人。
41、 青州太守李嶷,信仰佛教,闻有本国僧人从天竺取经归来,敬佩异常!亲自带了随从迎迓,慰问辛苦,接到府中住下。太守强欲留过冬天。法显说:“盛情极感!但贫僧已出国多年,志在弘法,急欲回去,改日有缘再来拜见吧。”太守见无法挽留,只得修表上奏,派快马送往京城。
42、在补充了水和干粮之后,玄奘与烽火台的将士洒泪,从此走进了八百里沙海!
43、谭嗣同,字复生。在谭年轻时,他的家乡流传一种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几乎全部死去。谭嗣同不幸也被传染。他病了很长时间,家人都以为他要死了,但最终他奇迹般地痊愈了。
44、 菩萨闻言欢喜雀跃,他对那人说:“你先将金币给我,七日后我即可满你愿望。”“七天太长,我最多给你一天期限。”那人如是要求,菩萨连忙答应。他得到金币后立即前往释迦牟尼佛处顶礼问讯,又将金币全部供养,然后便诚心诚意、专心致志听闻《涅槃经》。因他本属钝根,故而听完后只记得一个偈子:“佛陀现涅槃,断除诸轮回,何人诚心闻,恒得无量乐。”
45、 法显十岁丧父。叔父悯其母寡独无依,强令还俗。他说:“我是父亲一再送到寺院的,现在我正在学道稍有长进之时,怎可半途而废呢?以后我常回家探望母亲就是了。”叔父拗不过他,只得作罢。几年后,母亲也死了,他回家料理好丧事,即归寺院。
46、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47、不要以为自己学历高,就摆出一副舍身求法的架势来,这会叫人反感。
48、上海至石佛寺班车:上海闵行区12号线东兰路站4号出口停车场
49、不妨就说说这篇《老子韩非列传》吧,此乃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太史公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足可代表太史公司马迁甚至汉代人对道家与法家学术思想及实践影响力的高度重视与极力推崇。
50、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51、在玄奘的一生当中,这或许是他最为煎熬的一段时光。
52、 帝释天对国王说:“你做我弟子对我有何利益?我欲加害你,如你答应此要求,我即可为你传法。”国王答应说:“不管你欲何求,只要能为我传法,我可满足你一切愿望。”帝释天随即说道:“为得此法,应在两木板上各钉千根四寸铁针,你应夹于其中安眠。”
53、鬼回答:“是的,那是我唱的。但我现在肚子很饿,如果能吃到热血和热肉,我当为你唱完那首歌。”
54、(本文刊发于南京报业集团《作文鲜素材·家教周刊》2019年11月“五星备考”)
55、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56、急迫着心情走了100多里之后,玄奘发现自己迷路了,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严重的失误,装水的壶突然掉在沙地里水流尽了。
57、行者记下这首偈子,爬到树上,纵身跳下。 在此瞬间,鬼还复了天人的模样,将行者轻轻接住……
58、再被人发现之后,本应该是被杀,可幸亏边境将领竟然也是一个信佛的人。
59、在古老的印度,玄奘不仅废寝忘食地学习,而且周游了整个印度土地。在印度的宗教辩论会上,玄奘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荣耀。他不仅被尊为佛教大师,而且受到了印度最高统治者无上的尊崇。但是,在生命最辉煌的时候,玄奘依然返回故土——大唐。
60、西行路上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玄奘凭着坚定的信仰完成取经大业,可见信仰的非凡力量。请联系所学知识和现实背景,谈谈你对“信仰”的理解。
61、在1300年之后,我们根据《三藏法师传》这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62、八戒——在我眼中,他最懂得坚持。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的次数最多,却一路坚持到最后。玄奘之可贵,亦在于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来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在三兄弟中,沙僧道行最浅,其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灾难更可怕。可玄奘心中,有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世人以见其纯净的心。 玄奘——作为师傅,以生命诠释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象征着力量与伟大。 烈烈边塞风吹得我面颊生疼,可更令人心疼的,是流落异国的中华宝藏。2000年,恰逢王圆箓打开敦煌文明宝藏的耻辱满百年。敦煌的学者们也一定常站于此西望玄奘之路吧?你们是否能从这眼前的路上悟得勇敢和坚持,学会忍受寂寞,举步行路,追寻玄奘法师,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国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正在考场上作文奋书的九百五十万考生,明天也将踏上玄奘之路,踏上敦煌学研究者之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63、玄奘法师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亦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脊梁”。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时空、民族和宗教的界限,其思想精神堪称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64、世人皆知《西游记》,然而“一带一路”上的西行者远不止唐玄奘一人。东晋时期,62岁的法显和尚和其他四位僧人结伴离开长安,西行求法。经过6年的艰难跋涉,法显和另一人道整终于抵达当时佛教最繁荣之地——中天竺,在此礼佛,学习梵文,抄录佛经。数年后法显只身一人又前往东天竺,然后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远离故土十多年后的一天,法显在当地偶然看到一件中土汉地的白绢扇子,不禁泪流满面,故国情思油然而生。回国时已年逾七旬的法显将十余年游历所得撰成《法显传》,又称《佛国记》,即关于环南海和印度洋东西方精神与物质文化交流的“西游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一本巨著。
65、 “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这些重要元素在《法显》中需要提炼;剧中人物较少,相关事件、矛盾冲突需要挑选梳理。创作之初挑战巨大。法显比玄奘早228年走上取经之路,打通了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道路,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鼻祖’。”青岛市文广新局负责人数说着,“法显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决定攻坚克难,要将其伟大的求经事迹表现出来。”
66、 船行了二十多日。一夜,又风浪大作,比前尤剧。众皆骇极!一个信奉外道的商人说:“一定是船上留了这个和尚,才屡遭不利。若要救船上一百多人性命,只有将这和尚投入海中。”此时众人已失去神智,有些人就想动手。法显极为镇静,他恳求道:“出家人视生命如草芥,我死不足畏。但我万里来到天竺,为的是取佛经,而今经已取到,正想归国弘扬。诸位既要将我投海,我只求你们把这数箱经籍保存,代我送到中国寺院,我感激你们了!”刚说毕,只见人群中站出一个雄纠纠的少年,拔出钢刀,大声喝道:“诸位休听此人妖言惑众,有谁敢将这沙门投海,我跟他拼了,先将他葬身鱼腹!”众人吃了一惊,那少年继续道:“我警告你们,东土帝王信佛敬僧,你们的货物是运到中国去的,你们干下这等蠢事,到了中国,不怕杀头偿命吗?”这时众人面面相觑,连那个外道商人也不敢再吭声了。不多会风势渐弱,众人忙向法显致歉,法显也向那少年道谢。
67、残垣断壁,滚木雷石,一切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边塞岁月。
68、一种根植于他内心的执着,是深陷大漠的坚定不移。
69、 法显到了京城建业(今南京),就被宋主留下。他先请了两个月假,回本寺见了师父及诸位比丘,然后再回建业道场寺,与西域禅师佛驮跋陀共同翻译佛经。共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论》等约百万余言。
70、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玄奘四天五夜没有进水;在风声鹤唳的峡谷,玄奘遭遇强盗;在幽暗阴森的城堡,玄奘不得已卷入一场谋杀。然而,凭着坚定的毅力和智慧,玄奘终于抵达印度。
71、 到了中印度,先投摩揭陀国南天王寺。诸长老闻是东土僧人不惧万里艰险而来,十分喜悦,热情给予各种学佛机会。法显在此留下三年,专心研习梵语梵书,亲自认真书绘经像,得《摩诃僧祇律》《萨婆多律》,又手抄《杂阿含毗昙心经》《方等泥洹经》等多部。打听得有商船去中国,恳求他们先帮忙带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