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的诗词
1、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人生如战场,遇到劲敌或长久不能取胜时,就必须用智取,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某些关键时候,就必须用计,智慧永远是人取得成功的关键。(程颢的诗词)。
6、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著意,才著意,便是有个私心。
7、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8、“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9、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10、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11、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12、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13、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李纲《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14、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15、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6、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三国·魏·阮籍
1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8、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张载
19、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庄子·庚桑楚》
20、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21、“气质”语出宋代张载《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人的气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统内在与外在的统率真与理智的统一。——张载
2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2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25、馀尝夜坐饮内中,然麻烛,烛半压欲火,即自曰敕视,见其皮有剥,乃扶持转侧,火遂度而复。
26、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
27、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
28、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9、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0、信其巫蛊,多徵会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宫室。
31、人生如战场,两军对垒,光有皮夫之勇是不行的,必须有计谋,有一定安排与才可以,做任何事,都要仔细思考,不能盲目去奋斗,以免去不必要的浪费与失败。
32、每逢端午节,都会泛起思乡的情怀。也许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更有端午节的气氛。
33、明代末年徐必达汇集二程所有著作共6种,以《二程全书》之名刊行。清康熙间吕留良又加校勘,重新刊刻,后涂宗瀛又重校印行,此即为今本《二程集》所据本。其旧本《二程全书》,尚有1920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的四部备要本。《二程集》是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天地万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问题,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中,程颢的识仁、定性,程颐的性即理、主敬、体用一源等许多重要哲学概念和命题,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为后来许多哲学家所沿用,对宋明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34、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35、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36、夫言是而计当,遭变而用权,常守正,见事不惑,内有度量,不可倾移而诳以谲异,为知大体矣。
37、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38、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39、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40、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1、程颢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42、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43、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45、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46、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7、我站在远方向家乡遥望,眼中噙满了苦涩的泪,思乡的情还那么长,我曾有的岁月,曾有的时光,让我怎能不想往?虽然时光改变了它的迹象,我还是念它,想着它,不能把它遗忘。
48、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4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0、10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51、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5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3、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54、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55、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56、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
57、凡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性情所好恶,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务焉。
58、《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59、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60、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张载
61、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汪遵《息国》
62、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63、夫明殊者视异,智均者虑侔,故群下之隐,常与上同度也。
64、诗的起笔突兀,一开始就指出:不论是南去北来,还是北去南来,诗人总是想去就去,想休息就休息,无忧无虑,恬然适意。诗的第二句紧承首句写道:“白蘋吹尽楚江秋。”诗人象是回答说,正是在萧萧秋风把白蘋都吹落了的深秋季节才如此这般说来。他身处秋气潇杀、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丝毫没有悲哀凄凉的感觉,反而无优无愁,安然处之。本来,诗人得休便休已经够洒脱了,再有后一句萧瑟景象的衬托,就更显示出超尘脱俗的气质。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有“悲秋”的传统。一到秋天,西风瑟瑟、枯叶飘零,这萧条凄清的景象极易引发诗人对不如意的人生大兴悲叹之辞。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宋玉作《九辩》,第一句就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此诗作者能如此逢秋而不悲,随遇而安、怡然自得。诗的前两句在叙述诗人不寻常的举止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号。
65、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
6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67、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68、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明)-《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9、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