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2、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3、昔:xī;曲江:qū jiāng;池畔:chípàn;杏园:xìngyuán
4、中秋的月亮,在窗外静静地悬着。我愣愣地看着它。仿佛它是一面明镜,你我在互相注视。
5、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6、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译文:刚刚接近中秋,月已清圆,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8、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9、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0、译文: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1、译文: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12、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13、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
14、――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16、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7、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8、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1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21、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
22、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3、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2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5、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26、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27、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28、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29、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描写八月的诗句唯美八月章孝标唐徙倚仙居绕翠楼,分明宫漏静兼秋。
30、《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宋朝·杨万里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31、白话文释义: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