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作品
1、这是一部人性百科全书,一座罕见的文学丰碑。
2、像马克思一样,尽管终身不免为金钱所困,但巴尔扎克总能洞悉其本质,正如他在文章里所说,资本所到之处,地球几乎变成“一部金钱开动的机器”了。而金钱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也为巴尔扎克提供了无尽的题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一个脚注中写道:巴尔扎克“对各色各样的贪婪做了透彻的研究”,这种对性格、贪欲的各种“细微差别”的细心态度,使巴尔扎克创造出来的不是一些抽象程式的脸谱化人物,而是一系列具体生动同时又是社会“典型的”性格。
3、年轻时候的巴尔扎克曾许愿,“早晚我要发一笔大财,或者搞文学,或者搞政治,或者经商,或者娶一位有钱的寡妇。”毋庸讳言,巴尔扎克身上有着极为世俗的一面,他一生都做着天马行空的发财梦,曾多次投身商业活动,却始终与巨富的人生失之交臂。
4、《巴尔扎克传》(法)安德烈·莫洛亚,艾珉、俞芷倩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5、傅雷先生最后翻译的一篇《猫儿打球号》,毁于浩劫,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巴尔扎克的作品)。
6、银行家、苦役犯、法官、奋斗青年、退伍军人……
7、从事实业1825-1828从事实业,负债累累
8、1841年12月24至28日,巴尔扎克在《世纪报》上以连载形式刊发了小说《假情妇》,这时维多利亚女王组织发动的鸦片战争还在进行期间。巴尔扎克对于那种试图通过暴力获取一种“优越地位”的观念和做法——这在欧洲大陆屡见不鲜——大不以为然,他在书中谈到俄国与波兰的冲突时写道:“顺便说一句,波兰满可以学中国人的做法,不是用武器打败俄国,而是通过其道德风尚的影响。”在评论英国发动掠夺中国的鸦片战争时,巴尔扎克使用了英国的绰号“约翰牛”,表达心中对欧洲老牌殖民主义的蔑视。他谴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邪恶动机,揭露其“不道德”的本性。在《中国与中国人》文中,巴尔扎克借画家之口,称赞中国民情,颂扬“中国人民重德轻利”的传统优秀品格,并说:“向本欲完善资质的消费者提供毒品,老天不容。或曰,不义之财,终不得好报。”
9、就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人性的各种角落,
10、他自己说:“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11、实业失败后,在伯尔尼夫人的帮助下,巴尔扎克隐姓埋名,自甘贫寒,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并写下了"我要用笔来完成用剑未能完成的事业。"
12、有人曾经作过估算,巴尔扎克一天要喝三十杯咖啡。在写作《人间喜剧》的近20年中,喝下的咖啡有五万杯。(巴尔扎克的作品)。
13、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与之并列为19世纪文坛“双子星座”的作家雨果,面对成千上万名哀悼者慷慨陈词:“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并作出预言:“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14、在人类文学史上,几乎没有哪位作家像巴尔扎克一样勤勉写作,并达到如此的惊人创作量。
15、依照这种吃法,他很快就变成个大腹便便的胖子也就不奇怪了。
16、在大量的女粉丝来信里,他注意到一封未署名的发自敖德萨的信,寄信人对《私人生活场景》作出一番热情的赞扬,但是指出作者在写《驴皮记》时缺乏细腻情感,这就引起了巴尔扎克的注意。
17、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18、《高老头》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刊登,时间在1834年冬至1835年,被广泛认为是巴尔扎克最重要的作品。(2)巴尔扎克使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段,即将另一部小说中的角色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小说也因它现实主义的风格而著名,使用微小的细节来进行人物或潜台词的描述。
19、欧也妮温柔善良,为了爱情而反抗父亲的苛刻控制,葛朗台发现女儿把金币送给破产落魄的堂弟查理,大发雷霆,气得把她监禁起来,冬天没有火取暖,只给冷水和劣质面包。吓得贤淑的母亲从此一病不起。
20、白日将尽,塞纳河两岸又漫漫亮起灯火,拉斯蒂涅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上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21、以《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1833)以及《纽沁根银行》(1838)三部作品为例。波旁王朝复辟后,贵族虽然恢复了“古旧门第”,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是经济命脉却操纵在大大小小的金融资产者手里。他们不仅控制了银行、商界、政府信用部门,而且控制着法律、政治和社会风俗,成为“无人知晓的国王”和人们“命运的主宰”,以至于整个巴黎的工商业都要放在他们的“天平”上称量,而后方能确定价值几何。
22、对巴尔扎克这个幽默风趣的胖子,书单狗是妥妥的服气,
23、从未到过中国的巴尔扎克一生对中国有着“永无止境的兴趣”,他笔下的中国是“仙境”,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向往,它地处东方“金色梦幻的乐土”,是一个“诗意浓厚”“美丽富饶”的国度;那里的人“在德行方面比在钱财方面更加乐善好施”;“对这个民族的钦佩简直不能自已……它的历史比神话的年代或圣经的年代还要悠久……”
24、从契诃夫、左拉、福楼拜,到茨威格、马克思……后世很多享誉全球的大作家,都是巴尔扎克的死忠粉。
25、巴尔扎克的全名叫做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他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巴尔扎克是个写作狂人。巴尔扎克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他的写作不仅仅是按照文学家的方式,还加上哲学家的方式。对于人物和生活,他不仅进行描摹,而且进行解剖。他不是在静观中临摹静物的写生者,而是运笔于最深刻的历史主题、绘制出活的历史画面的巨匠。他对人物的刻画有时也非常细致。他不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职业、年纪、性格……,而且告诉我们他下巴的宽度、嘴唇的厚度、鼻梁的高度。直到鼻尖上的一个肉瘤,怎样随同这个人情绪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
26、《驴皮记》。《驴皮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巨著《人间喜剧》系列作品,1831年发表,是“哲理研究”中最有世界影响的一篇,出版就引起了德国文豪歌德的强烈兴趣。
27、以金钱对艺术的“毒害”为例,巴尔扎克对此无疑有切肤之痛。他的鸿篇巨制《幻灭》三部曲(1837-1843),刻画了作者与出版商之间既尔虞我诈又狼狈为奸的经典场面。书中的出版商道利阿因为诗集销路不畅,拒绝出版诗人吕西安的《长生菊》,并且声称作为出版商,“我是做大生意的”,诗集“没有什么赚头,犯不上花钱推广”。满腹经纶的吕西安处处碰壁,正如小说中一位熟稔文坛内幕的记者所说:“当今的作家对待新人,比最粗暴的出版商更蛮横、更冷酷。”
28、他还与一位名叫伊莲·德·瓦莱特(NO.4)的寡妇之间有过私情。与伊莲·德·瓦莱特的关系持续了四五年。
29、《欧也妮·葛朗台》(EugénieGrandet),创作于1833年,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是巨著《人间喜剧》小说集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获誉为“最出色的人物描写之一”。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像《欧叶妮·格朗台》这样结构简洁、主题完整的作品,并不多见。
30、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十八世纪末叶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必然以巴黎为圆心向外省扩散;巴黎的财富、权力,对外省青年必然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人人都想到巴黎去碰运气,如此便形成各种人才云集巴黎、互相竞争角逐的局面。竞争者是如此之多,真正能爬上显赫地位的又如此之少,这就必然挑起无穷无尽极其残酷的斗争,由此产生一首首个人奋斗的诗篇,一出出理想破灭的悲剧,同时也产生了十九世纪文学中的一个普遍的主题——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巴尔扎克的哲理深度在于:他不仅意识到时代给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刺激了青年一代的美妙幻想;同时看到了社会还包含着那么多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看到了物的统治使多少人才遭受摧残,多少理想归于幻灭。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与阻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社会环境的矛盾,构成了小说的悲剧冲突。
31、所以,巴尔扎克能够写出个性丝毫不重复的2472个人,
32、吕西安到巴黎以后,面前清清楚楚摆着两条路。一是德·阿泰兹和他的小团体的道路,这条路艰苦、漫长,然而清白可靠。要走这条路,吕西安缺的是坚强的意志和恒心。另一条就是斐诺已经取得成功、卢斯托正尾随其后的道路,这条路肮脏、危险,然而表面看来是名利双收的捷径。要走这条路,吕西安却又缺乏作恶的魄力和本领。因此吕西安两条路都走不通。
33、最后,客观真实的细节描写。作者力求精确地再现现实的本来面目,不厌其烦地描写房屋、建筑等,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展示了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特征。总之,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和真实准确的细节描写,巴尔扎克将小说创作提高到了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的高度。
34、1850年8月18日,是巴尔扎克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35、巴尔扎克曾用一段诗意的文字来赞美咖啡的神奇效应,他写道:“一杯咖啡落肚,一切都动了起来,思想像战场上的大军,开始出动了。于是,战斗便发生了。记忆旌旗招展,随着辎重滚滚而来;比喻这支轻骑兵迅疾地铺开了;逻辑的炮队跟着弹药匆匆赶来;思路的散兵排开阵势;人物形象一个个地挺立起来,稿纸上染满了墨迹。这场战争已经开始,并在淌满墨色液体的情况下结束,就像真正的战场一样,被笼罩在弹药所散发的黑色烟雾之中。”
36、巴尔扎克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已经50岁了,母亲却只有19岁。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并不受母亲喜爱。而父母的感情不咸不淡,父亲有情人无数,后来母亲竟也生下了一个私生子。
37、二是他强健的笔力,人物刻画登峰造极,以至于整个看的过程完全被带入进剧情,拔都拔不出来。
38、首先,巴尔扎克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存在多样性,但彼此相连,由此出发,他要求文学反映整个历史时代。
39、夫人是位金发白肤的英国女子,生性却是与其国籍不甚相符的风流放荡,早已因对自己那位随和的意大利丈夫不忠而恶名昭彰。她很快就成了巴尔扎克的情人,还未巴尔扎克生了个孩子。
40、纵观文学史,至今仍没有哪套书可以与它相提并论。
41、但这样一部殿堂之作,到底该怎么读?从何读起?
42、其中的代表作是《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43、提到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必须名列其中。他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一生所创作的包括《高老头》在内的91部作品,合称为《人间喜剧》,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形色色的各种生活实录,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44、据传记作家考证,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受到美国小说家库珀的启发——库珀用“皮袜子”串联五部小说集结而成《皮袜子故事集》,在市场大获成功。于是巴尔扎克调整思路,将计划中137部小说的近三千名人物形象进行统筹安排,并将此前小说中一些人物加以系统化。如此一来,他便可以“编年史的方式”立体地呈现巴黎和外省的公共及私人生活场景。正如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泰纳所言:“真正使他成为哲学家,而且超乎一切伟大艺术之上的,是把他的所有作品,连合成一部作品,部部作品都是互相连接,同一个人物重复出现,而彼此关联……从来没有艺术家聚积了这么多的光辉于其所要描写的人物,而且从来也没有这样的完美……”
45、换言之,他凭一己之力,创造出一个包含2400位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文学世界。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书信中,马克思建议老友去读一读巴尔扎克的短篇《不出名的杰作》和《言归于好的麦尔摩特》,并宣称“这两本小杰作充满了值得玩味的讽刺”。马克思将巴尔扎克和塞万提斯并列在西欧“所有小说家”之上,并曾一度下决心研究《人间喜剧》,可惜时间迫促,未能如愿。
46、人物再现手法是巴尔扎克人物塑造的一大特色。人物再现有多种形式:一是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出现过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他们的不同经历,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完整形象;二是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把小说人物的性格作对比,而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
47、晁兆行:《谈高老头的父爱及其典型意义》,《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48、元帅在乌克兰拥有一处名叫威尔卓尼亚的大庄园,占地1万公顷,拥有3035名奴隶。
49、作为巴尔扎克文学生涯96部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农民》(1844)一书对这一高利贷债务系统中农民遭遇的刻画(就像“虫子夹在锤子和铁砧之间一样”)曾引起马克思的高度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将《农民》作为论据,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非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扩张及其对农业农村所造成的危害。
50、巴尔扎克将生活高度凝练,用一个个戏剧性的故事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宇宙。
51、小人的许多可鄙的习惯之就是认为别人也跟他们一样小气。
52、在《幻灭》中,他比较详细地谈到了中国的造纸工艺和技术。小说主人公吕西安的父亲曾经有个想法:采用美洲的一种植物来造纸,因为这近乎中国人用的原料,成本非常便宜,可以把纸价降低一半。吕西安将此推荐给恰巧接手老家印刷所的同学大卫,大卫于是开始进行尝试。借大卫之口,巴尔扎克展示了自己关于中国造纸术的渊博知识:
53、巴尔扎克的“黄金梦”跟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他的父亲是农民出身,凭借个人奋斗做到市参议员;他的母亲出生于巴黎马雷(直译“沼泽”)区富商家庭,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1816年大学毕业后他不愿当律师,遭到父母强烈反对。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两年之内,父母供应他每月120法郎生活费;两年后如果创作不成功,他仍须回归父亲友人开设的律师事务所。于是,巴尔扎克在巴黎的穷人区租住一间阁楼,每天只能靠三个苏(苏是当时法国辅币,相当于1/20法郎)的牛奶面包果腹。两年后,他的五幕诗剧《克伦威尔》以失败告终,父母无情中止了经济资助。但顽强的巴尔扎克没有妥协,而是选择写作为职业,期盼有朝一日能成为“文学的拿破仑”。
54、拿破仑用剑没能征服的世界,他用一支笔征服了。
55、巴尔扎克从她手里借过许多钱,他去世之后,伊莲曾经试图从他的遗孀那里讨回欠款,但最后似乎以徒劳告终。
56、《人间喜剧》(法语:laComédieHumaine),法国小说,作者为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一共有91部,包含了各式各样的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但丁长诗《神圣喜剧》,也就是《神曲》的启发。
57、法国画家博尔热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抵达中国,努力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市井风情以西方风俗画的手法描绘出来,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信件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形成了画集《中国与中国人》。巴尔扎克为此书写了专论。
58、书单狗了扒了一下,傅雷先生翻译《人间喜剧》的细节,看完就跪了:
59、因为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上的卓越贡献,60年代初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60、“《人间喜剧》写尽了你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人”
61、其次,他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再现自然,文学中的真实不等于生活中的真实,需要经过艺术加工,进行选择,从而令人觉得是真实的。他严格遵循真实地再现现实的原则,暴露社会的丑恶和黑暗面多于理想的阐发,他的作品绝大部分以悲剧结尾。
62、说来也是缘分,她是巴尔扎克的书迷,寄出了一封再正常不过的信,却让巴尔扎克想入非非,并热切地回以一封情意绵绵的信。等到第二封信寄出时,他甚至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未曾谋面的女士。
63、文学家协会委员时期1839-1850(1)
64、《高利贷者》中主人公高布赛克主要的剥削方式是放债,通过五至五十分的高额利息盘剥借债人。他及其同伙组成一个操控巴黎经济的无形“裁判所”,其威权犹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与之相较,葛朗台兼高利贷资本、土地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于一身,其生财之道令高布赛克望尘莫及——葛朗台富可敌国,但生性吝啬,他“爱金子就像爱自己的生命”。
65、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66、2020文学考研峰哥私教班,今晚开始报名!
67、所有这些长处还不是最不可思议的。在这些长处之上,我们必须提出一点,那就创造扁型人物性格的魔鬼才华。马尼费太太、葛朗台、葛布塞、高老头、塞萨·皮罗多……他笔下的人物即使不够复杂,也具有极高的真实度。叹为观止的作品数量,对现实的把握能力,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如此贴近的种种具体而微的生动描写:读者不能不对这位有缺陷的文学大师献上自己的敬意。
68、在《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一书中,信用法则及其叙事占据了核心地位。在商业鼎盛期过后,由于既无法收回投资,又融资无门,皮罗多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被迫宣告破产。小说主人公皮罗多,面对的是个体与法国信贷系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根本无法化解,主人公最后也被逼上绝境,只能一死了之。城市小资产阶级皮罗多所遭遇的困境,在广大的法国农村其实更为常见。大革命之前,农民普遍遭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大革命之后,由于贵族领主的经济力量被削弱,高利贷资本家在乡村经济战场上一举占据上风,“他们用小额信贷来剥削农民,并且使农民成为靠他们过活的人。”
69、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构和叙述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首先,他的小说有序幕、展开、高潮、结尾,往往冲突激烈,戏剧性很强。其次,他的小说不少以陈述开始介绍环境,但也有多种变化,或从谈话开始,或以描写肖像作引子,有时则先写家庭变迁。再次,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或者叙述者大于人物,他具有全知视角,或者叙述者等于人物,或者叙述者小于人物,巴尔扎克大半采用第一种和第二种叙述语态。
70、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未来的大作家德·阿泰兹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要像莫里哀那样,先成为深刻的哲学家,再写喜剧。”看来,这正是《人间喜剧》的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而且他也和德·阿泰兹一样,在巴黎的六层阁楼上受过饥饿和寒冷的折磨,在人类知识的宝藏中耐心地挖掘过,在“毒气熏蒸”的巴黎社会中生活过、搏斗过、感受过。
71、拉斯蒂涅伶俐狡猾,头脑冷静;在邪恶的诱惑面前,他并不是毫无顾虑的,有时甚至也为自己的荒.唐行为感到羞愧,可是他每次内心斗争的结果,总是邪恶占上风。为了添制一套漂亮衣服,他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他感动得流泪,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他很想不拿这笔钱,但是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中,他又得意非凡,觉得整个世界已经是他的了。
72、巴尔扎克的父亲是个农民,为人善变,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巧妙钻营,当上了图尔师的军需官,最后混迹银行界,家庭逐渐兴旺起来。
73、伟大作家的特点就是作品丰富,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谓丰富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