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词语100个
1、骄阳似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骄阳如火”。
2、 燥热:干燥闷热。多形容天气。有时也形容室内的热。例:“入夏以来,无风无雨,天气燥热。”
3、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描写夏天的词语100个)。
4、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这间简朴而舒适的客厅。
5、闷热:天气很热,气压低,温度高,使人感到呼吸不畅快。例:“南方的暮春已有点闷热,人们穿着早早地换了季,和我们相比,似乎在度两个节令。”
6、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7、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8、窗外的树木生长得格外苍翠茂盛,夏日的阳光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树梢跳舞。它们欢笑嘻嘻地在树下投出的斑驳的影子,也跟着动起来。看到一大片开得鲜艳的花儿,颜色张扬,如同莫奈随意画上的大片颜料一般。
9、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苏轼《贺新郎·夏景》
10、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着令人烦躁地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11、暑热、热浪、滚热、灼热、炙热、炽热、火热、沸热、炎热、酷热、燥热、毒热、闷热 烦热 湿热、热腾腾、火辣辣。
12、4)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盛夏,我的心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焦急起来了。
13、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描写夏天的词语100个)。
14、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5、 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16、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17、 炽热:极热。例:“炽热的阳光把地下的沙石晒得烫人。”
18、 夏天是成熟的季节。看吧,菜园里满是各种各样的蔬菜,五彩缤纷!那红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嫩绿的黄瓜,都像在暗地里比赛似的,一天一个样儿,长得真快!它们有的像打秋千一样悬挂在枝蔓上;有的像怕晒太阳的小淘气,躲在肥大的叶子下乘凉;有的像是困了,随便地歪在枝旁睡觉。
19、绿树成荫、骄阳似火、烁玉流金、吴牛喘月、炎炎夏日、烈日炎炎、暑雨祁寒、秋收冬藏、烈日当空、挥汗如雨、大汗淋漓、电闪雷鸣、寒来暑往、桃红柳绿、冬温夏清、流金铄石、艳阳高照、寸草不生、赤地千里、无冬无夏、夏炉冬扇、四时八节、夏雨雨人、挥汗成雨、冬温夏凊、火伞高张、热气腾腾、赤日炎炎、簟纹如水、冬日夏云
20、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21、 夏天的清风,是清凉宜人的,是熏风拂拂的,是清凉解暑的。它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带给我们一片清凉。此时的夏天披着绿叶在暖风中跳舞,风儿带者温暖扑面而来,好像在告诉人们夏天已经来到了。人们也享受着这一丝清凉……
22、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23、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典故:《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24、 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25、炙热:形容很热。多形容太阳。例:“窗外炙热的斜阳,照着莽莽的草原,却看不见人影,使人感觉到进入了原始地带。”
26、 炎热:很热。多形容天气。例:“夏日的炎热并不使我们感到焦急,使我们着急的是飞机飞得太慢了。”
27、 兰舟斜缆垂扬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白朴《得胜乐·夏》
28、我喜欢,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29、夏日炎炎,小鸟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着头;小狗热得吐出舌头不停地喘气。
30、 冬扇夏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31、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2、伏天:夏季极热的时候。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例:“今年的伏天太旱了。”
33、 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旳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34、浮瓜沉李:把瓜和李等水果放在凉水中,用以消暑,比喻炎炎夏日中的一种生活景象。典故: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亦作“浮瓜避暑、沉李浮瓜”。
35、 (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36、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37、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