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a句子网

Tata句子网

孔子论语(精选美句81句)

admin 59 0

孔子论语

1、书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均有所反映,并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人物形象。

2、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4、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7、这句话同样出自《论语·里仁》,讲孝顺父母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孔子论语)。

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10、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3、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儿子的谥号,他死于战国初期,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左右。

14、《论语》里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而且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张、曾子等与再传弟子之间的对话。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6、 《礼记》:这本书主要讲述儒家思想,目前有两种版本,一个是戴德本人所编的《大戴礼记》,一个是他的侄子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

17、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小人则不同,小人没有独立见解,喜欢胡乱追求与别人一致,但是即便意见一致也不能和别人相处融洽。

20、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2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2、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领导好别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才能服众,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别人就不会服气了。

23、以中化西光明无限——段院长在世界儒学大会发言畅谈传统教育(上)

24、17) 孔子:《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5、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26、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27、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8、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29、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思想,这思想千百年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知识分子。

3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1、“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之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3、《论语》是儒家经典之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3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5、 《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的巫术和占卜知识,经常被筮官用来作为筮辞使用,也是古代皇帝必学之术,所以很可能是历代的筮官编撰而成。

36、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3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9、孔子说:“即使是生活贫困,每天只能吃粗粮,喝冷水,没有舒适的寝具,只能弯起自己的胳膊来当枕头,我心中知足,也自有一番乐趣。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那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不可取,不宜取。”

40、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41、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4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3、孔子开办平民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人才,而所谓人才,应该兼具文化素养与行为规范,亦即“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他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再随机指点,并且还须“举一反三”,广泛联想相关事例,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44、孔子是个有使命感的人,他认为人不能只是做个平凡人,而应该立志成为君子。所谓君子,在古代原指“君之子”,是封建社会中有贵族身份的年轻人,将来要上台做官领导百姓的。现在,孔子使用“君子”一词,除了偶尔指称统治者之外,主要是指称一种值得肯定的人格典型。

45、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46、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言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时历千载,及至今日,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触类旁通,举一反学思相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教学思想,依然不失思想光芒,积极的意义。

47、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4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50、小人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

51、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5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3、又,荀子云:学不可以已。吾人处世唯进德修学一事不可丝须懈怠,如佛门所谓“常惺惺者”,然学亦有法,不然徒增“犹不及泉”之叹。所谓事半而功倍之法者,谓师友间切磋琢磨也,《学记》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亲其友而信其道”师者、道者何也?圣人也。吾夫子生于衰周之世,当诗亡之时,奋起而发黄钟大吕之音,倡先王仁义之道,若无夫子则当时岌岌然危矣!朱子尝引唐人句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岂虚言哉?若夫先师一生全幅精神之展现者,则在《论语》,故王船山又谓:《论语》是圣人彻上彻下语。吾人于今世以《论语》中圣人语默动静为鹄的,加之以师友提撕劝勉,则学之事毕矣。然世人多视传统为封建糟粕,其则不然。世间学问繁多,《论语》能够穷尽世间万物之真理,其所行之者,无不是一些日常之事。正如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君子之不违仁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纵观古今文化,能流传至今者,中国文化也。中国文化为何?为真性常道之道也。三千大千世界可废,此道不废也。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愿与诸同仁共进此道。

54、“《论语》一书,自西汉以来,已成为吾中国读书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孔子则成为吾中国共尊之至圣先师。直至于晚清之末两千年无变。非无其他书可读,然必其书近于《论语》,与《论语》可以声息相通,肝胆相照,追随《论语》在同一道路上,则其书受读之范围必更广。亦非无其他人可尊,然其人亦必能与孔子声息相通,肝胆相照,追随孔子在同一道路上,则其人受敬之程度更高。中国人几成为孔子之化身,孔子则成为中国人之缩影。换言之,孔子则成为五千年来中国人一样品。孔子与中国民族、中国文化,几乎一而三而一。居今而论,中国民族、中国文化,舍孔子则几乎无从说起。

55、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56、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57、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58、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59、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包括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和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和这样的朋友交往是有益的;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包括善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却背后诽谤的人和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60、古人看重孝道,所以圣人首先会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当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就不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因此对人进行十分严格的限制,而是说“游必有方”,表明如果确实需要去远的地方学习、办事,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去到了哪里。

61、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62、我个人认为叫《论语》,看名思义不外乎是孔夫子的思想见地,就论字之意,当言孔夫的言语循其理,得其宜,才能谓之为论。这一点从《文心雕龙》论说中可见一斑,论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6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64、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65、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66、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67、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6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69、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70、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7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72、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的。

73、(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74、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75、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7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7、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78、我国在东周春秋时代末期,天子失德、礼坏乐崩、天下大乱,许多学者奔走呼号,提出改革社会与民心的方法,希望人间重新获得秩序与安宁。这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以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对后世产生最大的影响。

79、孔子死后,因其子孔鲤先他而亡,无人为他守丧,于是许多弟子主动聚集在他坟边,为他守三年之丧。守丧期间,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言行的点点滴滴,分别有所记录,后来再由有若与曾参二人的弟子编纂成书,形成了《论语》一书的初型。

8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上一篇:关于母爱父爱的名言(精选美句107句)

下一篇:没有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