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1、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2、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最负盛名的小说,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有很多影视、话剧改编版本,也是所有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神作。(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4、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
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BriefeinerUnbekannte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在国内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6、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似空气般贯穿全书。
7、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8、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9、一会儿去读司各特的鸿篇巨制,一会儿去读司汤达写的片段插曲。
10、《象棋的故事》讲述的同样是法西斯暴政对人的精神迫害。不同于肉体上的消灭,精神迫害更加无形更加彻底。主人公在被关押期间,专研国际象棋,一开始还可以打发时间,慢慢的,越发沉迷得不可自拔,导致精神分裂。
11、《火烧火燎的秘密》在另外的版本中又叫《灼人的秘密》。虽然主体上是儿童视角,从小男孩埃德加的眼中写一个风流浪荡的男爵如何勾引他的母亲,但是小说在一开始是从男爵的视角切入的,随后又数次切换。这种视角上的变换给小说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
12、纪实文学绝不能虚构,传记或人物特写一旦在人物或情节上掺假,便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也就失去了纪实文学本身赖以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力。
13、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4、下面的两篇小说是叙事人讲故事的典型代表,当事人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15、 茨威格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16、阅读《感情的混乱》是让人着迷的,跟随人物的视角,像侦探破案一样,逐渐抵达一个灵魂的核心;那过程:心痒难揉,大跌眼镜,长吁一声。
17、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18、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9、国王,可以说是一架报时巨钟的主发条,它无情地规定了作息时间。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爱情嬉戏的瞬间片刻,不属于他自己。
20、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21、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22、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23、此外,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认识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但他似乎很讨厌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因为他认为他们的世界观是不正确的。
24、因此,茨威格在这里从小人物思考的角度就让人耳目一新。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才。茨威格的独具慧眼,是这篇文章饱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25、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德语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小说名篇大都被搬上银幕。主要作品有《心灵的焦灼》,《人类的群星灿烂时》,以及被中国读者广为了解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26、最近新出版的这套《茨威格精选集》中,收录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昨日之旅》、《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三作家传》、《昨日的世界》共八部作品,将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名作与传记代表作一网打尽,完整呈现了作家的创作生涯。
27、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2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自愿入伍,被委派从事战时新闻服务。战争的进程和他的朋友,法国作家和平主义者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对他的影响使他越来越反对战争。1917年,茨威格第一次在服役期间休假,并写作戏剧《耶利米(Jeremias)》来反对战争。后来他退役,搬到了中立国瑞士的苏黎世,在那里作为记者为维也纳《新自由报(NeueFreieZeitung)》工作。
29、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30、这里我们再次提到茨威格的身份:他是一位博采众长的文学家;他是位深受唯美主义和象征派诗歌影响的诗人;他是小说家,谙熟创作的基本技巧,善于把握戏剧性的高潮。
31、雨果和他老婆也写了《玛丽·安托瓦内特》,不过他们这么写是为了推翻拿破伦,当然,他们也希望推翻拿破伦二世和路易十八。
32、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33、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34、“……您客气地提到,您作为一个维也纳人记得我们家的姓氏。但是我估计,您未必听说过起初由我父亲和我、后来由我自己主持的律师事务所。因为我们根本不受理报纸上公开议论的案件,并且原则上避免接受新的当事人的委托。事实上,我们后来根本就不再从事一般的律师业务,而只限于充当法律顾问和管理一些大修道院的财产。我父亲过去是天主教政党的议员,和这些修道院过从甚密。此外,在帝制已成历史陈迹的今天,下面这件事情我们也不妨公开谈论——我们还受托管理皇室某些成员的资产。我们家同皇帝以及教会的联系(我的一个叔叔是皇帝的御医,另一个是寨滕希特顿修道院的院长),可以追溯到前两代,我们只要保持这些联系就行了。委托人对我们的信任是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而随着他们的信任,那静悄悄的可以说是无声无息的工作也就落到我们身上。这些工作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不过是严加保密和忠诚可靠,先父充分具有这两种品质。只是由于老练周到,他才成功地在通货膨胀年代和改朝换代以后为我们的委托人保存了可观的财产。后来,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执政,开始侵吞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于是由我们经手和国外进行一些谈判和交易,为的是至少还能挽救一些动产,使之免遭没收……。”
35、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人物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36、阅读这篇小说可谓惊心动魄,情节虽简单,但心理起伏变化的出色描写成为小说的最大看点,大人们任何一个平常的举动或言辞在男孩的心里都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埃德加的跟踪和偷听为平常之事增添紧张的色彩,可见在小说艺术里视角选择的重要性。
37、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3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蒂芬·茨威格加入了英国国籍。他离开了伦敦,取道纽约、阿根廷和巴拉圭到达了巴西。
39、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40、2、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平庸丑陋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灵魂。
41、《十字勋章》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抗。一个法国上校在运送物资时被游击队袭击,全军覆没,他也受伤,醒来后发现自己孤身一人,他还是那个上校吗?上校换上西班牙军人的服装假装哑巴去村里找吃的,村民不接待。在绝望之际,上校兴奋地发现了法国军队,飞奔过去,然后被乱枪打死。以服饰判断敌友,在战场上最为极端,即使那枚拿破仑授予的十字勋章也没有挽回上校的身份。这篇是战争题材,表达了茨威格一贯的反战思想。
42、“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知识财富的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
43、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44、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45、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46、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47、《里昂的婚礼》的故事是法国内乱时期,一对未婚情侣在拥挤的监狱里重逢,在狱友的主持下举办了一场简易却温馨的婚礼。作者用最高贵的情感对比最卑鄙的罪恶。那个暴乱的发动者富歇,茨威格还专为他写了一部传记,让他遗臭万年。
48、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