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感悟
1、但王阳明一句“知行合一”仍然让小编敬佩不已~
2、大夫告诉王阳明的家人,这不仅仅是一种肺部疾病,而是从他的肺部分泌的腐蚀性黏液,影响了他的整个身体,现在没有人能够治愈他。
3、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4、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5、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6、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亲自带兵讨伐大茅山的土匪和里头的土匪,杀死近万人,结束了几十年的匪患。(王阳明心学感悟)。
7、• 地球悬浮之谜,是什么力量让地球悬浮在宇宙中
8、• 地球每秒运动30千米,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
9、阳明先生认为要想有效的转化为执行力,第一就是要有双重人格(人性),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方法上,要敢于承认人自私的一面,一方面讲道德讲正统的方法,一方面还要为了好的结果而“不择手段”,争取达到“出淤泥而不染”,这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古代圣贤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儒释道三家都对“偷鸡摸狗”之事嗤之以鼻,尤其是儒家,比如孔子一生穷迫,“不为斗米折腰”,自古儒家注重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学了阳明先生的心学,才知道要解决棘手的复杂问题,不能一味的讲究道德,讲究仁义,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要上非常手段的,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10、王阳明在一生当中,不断在实践当中体悟,自我反省,逆境中磨练,提升,最终龙场悟道,达到了我的心创造一切的精神层面,即我的心觉得是什么那就是什么,自己的内心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多么高的精神世界啊,宇宙力量皆为我所用,世间万物皆有我主宰。《王阳明心学》真的是我们成就伟业的法宝,精神力量的源泉,难怪近代诸多名人推崇至极,听闻最高领导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阳明心学,甚至还出现在他的治国理政著作当中。
11、王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12、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10多次讲话中,都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他曾多次提到“知行合一”“石上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等理念。
13、 第在日常生活中,将全部事物当作自己唯一目标实现的手段,即“知行合一”,“事上练”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现代社会的最大贡献,也是现代人上一个台阶时必备条件。
14、阳明心语:明心见性,觉悟人生,要从自我修心开始,而修心要从剔除外物干扰开始。
15、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6、“心有多大,舞台就要多大”,一句经典的广告语。“人皆可成为尧舜”,只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你的生命就能激发出无限的可能。王阳明特别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因为“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17、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1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9、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20、王阳明,是毛主席和蒋介石先生都极为崇拜的人。毛主席19岁读王阳明,发“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的感慨,感叹王阳明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在其著作《心之力》开篇点名“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毛主席“求是”“群众”思想以及游击的战术,与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和事业不谋而合。蒋介石先生17岁时,读了王阳明的著作。他在日本留学,曾长叹:“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他尤其推崇“知行合一”的思想,并提出了“力学”的主张。到台湾后,将“草山”改为“阳明山”,与蒋经国用“心学”治理台湾,使台湾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1、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22、阳明心语:人心不能由欲望主导,做人更不能藏私心。克己修身,心学磨练,来不得半点妥协。
23、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写了一篇文章,告诉自己的弟子,做人和心学之要,这可以说是龙场顿悟的主要内容。在文中,王阳明告诉弟子的四种做人之要。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第二是勤学:聪明也许不需要勤学,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从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知伴随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这个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就是学。
24、《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
25、而王阳明本人也只活到了57岁,就因疾病离世(并非善终),不仅令人扼腕叹息.
26、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7、王阳明24岁时,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28、 作者语:念念不忘天理,就是立志,立志就是回到人本来的样子。
29、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被过誉了,反而是被淹没了,几乎没多少人去学习和研究他的心学。而其实,这是一门普适的学科,值得我们多多少少去学习一点。
30、有一回,庞涓感谢童子的帮忙,将他煞费心机得来的《吴起兵法》竹简作为厚礼赠予了童子。童子却扔在一边。
31、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32、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33、其从王阳明心学这本书里,让我们领略到“心学”之精妙在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即便不能成为超人的我们,亦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从而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宠辱不惊的轻松和淡定,而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感呀!”
34、阳明心语: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动静不失其心。
35、王阳明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6、“关心”,这个词体现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心外无物”指的是外物对我们的心是否有意义。并非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而是不和我发生关系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没有意义,事在心上,你才会在乎。因在乎而关注,因关注才叫“关心”。
37、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38、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39、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40、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41、阳明心语:人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任何好的事物都是可以的。
42、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43、面对人生中的诸多艰难困苦,王阳明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心灵上的自觉和淡定。他认为,艰难困苦的经历,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博大境界。寻常人面对失败,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才能做到泰然处之。
44、后来童子做饭时索性将《吴起兵法》扔进炉火中...
45、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46、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7、离有光明之象,正合王阳明离世前那句话“吾心光明,亦复何求?”
48、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49、作者也对此了明确简议,加强了行政统治,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扭转了长期动乱局面,证实了福建平和县,江西崇义和广东和平县,都是王阳明任期内设立的至今沿在。03平定宁王之乱,作者也重点记叙了这一过程,一场震惊朝野的大叛乱仅用三十五天,就彻底平定了,作者对此作了充分语言描述,称颂了王阳明的智勇谋略。04朝廷诏王阳明复以原职,总督两广兼巡抚,平定广西思恩和田州之乱,也作了详细叙述,是由于此前官员不作为和乱作为引起的地区性起义,王阳明采取攻心为的招抚之策,匪犯主动请降,思恩和田州之乱不战而平。
50、王阳明创立了心学,人们往往把他的学说当作唯心主义。经常拿其学说中的“心外无物”“山中花开”来批判他,这是对王阳明最大的误解。事实上,王阳明心学不讨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阳明心学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王阳明认为,理就在我们内心,它就是人的良知,它知善知恶、知是知非,只要人能够体认自己的本心,事事都依照良知去做,就能成为圣人。心学中的意,指的是由心而发的意向活动,表现为各种意识、念头等。意向活动就必然有指向的对象,而那个对象就是意之所在的“物”。“物者,事也”,在心学中,“物”指的不是客观实在物,而是意向行为所产生的意向对象,也就是事。客观事物当然不在人的心中,王阳明所说的“物”,就是你心中所想的事情。如此一来,“心外无物”当然是正确的。任何事物,只有进入你的心中,才能成为你意识观照的对象,才能成为王阳明说的“物”。所以,王阳明说:“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为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51、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
52、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就10个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让一个人在追求良知的道路上,能够说到、做到,并真正得到。
53、王守仁,号阳明,为近世儒学史上与朱熹齐名的儒学大家。同时,在他生活的时代,还是一位以足智多谋著称的军事家。“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作为我国思想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思想有三大命题,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54、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脸上掠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5、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5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原话是——“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说的是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一个人若能克制自己,为自己泛滥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恶的东西自然就进不来。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日后大坝的决堤。
57、王阳明认为,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往享乐上靠。这样的心灵越是贪恋舒服享乐,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变得更加浮躁、肤浅。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也是对自己人生的考验。
58、第一个步骤是需要将道德升华为道德生命力,也就是内驱力。
59、王阳明从小饱读诗书,熟读兵法,擅长骑射,爱好程朱理学,格物明志。
60、阳明心学讲道德,讲德才兼备,讲内圣外王,那么该如何把这些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呢?阳明心学认为大致分为两个步骤。
61、受此启发,王阳明的祖父将他的名字从最初因为女神进入他祖母的梦境而取的王云,改为王守仁。
62、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63、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在诗的境界里,作者带领你,教你如何拓展穿越视野的局限,超越空间的局限,获得一种更开阔的视界。这种开阔感会让人生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智慧,“力拔山兮气盖势”,踢开眼前的琐碎和局限,砸碎囚牢的铁锁,放飞心里那只自由之鸟!
64、作者很客观地分析了王阳明天资聪明的各个侧面。02着重记叙了,王阳明竹子格物悟道,龙场悟道,和天泉悟道,并逐步得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四句教)。
65、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66、他的一些观点,如循序渐进的发展、因材施教、确立志向等,至今仍被我们所采用,证明他的思想是先进而实用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并受到梁启超等文人的崇敬。
67、我们还记得上学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王阳明在自己的院子里面欣赏竹子,而且通过竹子来格物致志他感觉完全是隔不出什么东西来,然后他才发现,用心血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最重要的。知行合一。我对王阳明的理解就是从知行合一这个思想上得来的,其实知行合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家和实干家,王阳明自身非常的实战。
68、• 国民公路G318:中国人的心灵与信仰之旅
69、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70、“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71、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72、顿悟后的阳明先生,从此解开了内心的心结。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阳明死后留下这样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学的出现,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思想家和革命家,如孙中山,蒋介石等。日本将军东乡平八郎甚至把一生俯首向阳明作为终身的格言!
73、其次,王守仁还列出了一些要革除的陋习:家中有丧事,不用鼓乐,不请和尚道士做法事,不大肆宴请宾客;子女应趁父母在世时及时行孝道,不要等到死了才空费钱财;婚嫁娶,不计较财礼嫁妆,不大会宾客等,并要求“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74、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75、王阳明:人生是场修行,守好本心,方能过好这一生
76、古人尤其是孔子很早就认识到,现实中的人们大都好色不好善,对待不好和罪恶的事物也不能做到嫉恶如仇,如果真正做到,那可以称作圣人了。现实中,很多人觉得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有的以为圣人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异类。而王阳明说,只要我们每个人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做圣人,这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就看你是否愿意。
77、王阳明在龙场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何谓“心”?“心”就是我们的精神与意识,是我们身体的主宰,是主宰着我们身体的视听言动的那个内在。何谓“理”?“理”就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宇宙的最高原理、最高的天道。“心即理”就是说,我们的本心与天道原本是一致的。因此,王阳明常讲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要去除遮蔽本心的私欲,把私欲去掉,我们的心就不断地会明起来。心明的同时,便是理明。心明即是理明,即是道明。
78、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79、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80、王阳明通过一生的坎坷经历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修心就是向内求,剔除内心不洁净之物,升华自我精神,净化自我灵魂。凡事向内求,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惑或诱惑。
8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82、王阳明向道人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道人离开道观,重回人间。
83、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84、嘉靖年间,民众暴乱久久不能被平复,于是有过平叛战乱战绩的王阳明被派上战场。经过王阳明的排兵布阵,战乱很快被平定。战乱被平定后,王阳明本来就有的肺病日益加重,于是便向皇上请辞请求告老还乡,但没等得及皇上批复,王阳明就先自己回了家乡养病去了。后来不久王阳明就病逝了。
85、玄妙之处在于,“修”和“用”是不是修中有用,用即是修。
86、请看,王阳明的十大心学感悟,学会一个即可练心!
87、从为人处世的良知论,到知行合一。从心无外物,到内心强大的至高境界,这是最完美的哲学体系。通过致良知,把自己限制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不让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自私自利。
88、原来很少接触王阳明心学,脑子里对心学的认识只停留在“知行合一”一个概念点上,很幼稚的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就应该去做”,或者“知道和做到都实践了才是圣贤”,两天的课堂下来,完全颠覆我的认知,我以为的知行合一和阳明心学所讲的知行合差了好几个层次,天地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