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个人介绍
1、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2、两人曾经交情至深,最终却反目成仇、互相批评攻击。
3、⑭女仆给她撑着伞,沿着那条碎石小路来到窗户下。桌子还在,在雨中洗刷得特别绿,但猫不见了。她顿然大失所望,女仆眼看着她。
4、㊳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向窗子,举目远眺。天色暗下来了。
5、但是人啊人,犯贱的我们,偏偏享受这种被虐的快感,对吧?
6、两人1925年在巴黎相识。当时的菲茨杰拉德刚刚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拥有几百万读者,正意气风发。
7、搁笔之时,我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张爱玲曾翻译过一次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诺奖著作:《老人与海》。张爱玲曾在她的译者序里写过,“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张爱玲的敏锐却也道出了我内心同样的感受,那即是欧内斯特·海明威作为一位伟大的,富有阳刚与男性主义气质的作家,他笔下的这份迷人韵节与引人心伤的幽默文字,如此真诚又坚毅。海明威在巴黎的彷徨与惆怅,热爱与孤独,透过《流动的盛宴》缓缓溢出,亦刻骨铭心映照着当下的我,在巴黎度过的那些自我时光中,所获取的最真挚的回忆……
8、B.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语言简洁明了,偏向口语化,符合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9、 欧内斯特
10、店主的真切与丈夫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在店主这里可以感受到爱与尊重。面对这样的旅店老板,妻子难掩好感,他一个简单的鞠躬,也能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安慰。相反,他的丈夫乔治却总是冷冰冰的。
11、有时你的写作可称绝妙,没有任何人,我们的同伴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写得有你一半好,但在这本书里你没有写出来,你写了太多虚假的事。你根本不必这么做。
12、㉞乔治抬起头看了看她脖子后面,头发修剪得像个男孩儿。
13、一个人对于死亡的恐惧程度与其财富的增长程度成正比。
1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有些东西很不可信,也并非为了让人相信,但是有些作品却写得格外真实,你读着读着就会深受触动。他的作品里有你要了解的脆弱和疯狂,邪恶与圣洁,还有豪赌的癫狂。与托尔斯泰的作品相比,斯蒂芬·克兰的内战小说看上去就像一个从未亲眼见过战争、体弱多病的男孩,只是在祖父母的屋里读了些战争记录和编年史,以及布雷迪拍摄的照片,继而产生出的美丽的幻想。
15、对海明威个人而言,参与战争与和热衷拳击、斗牛与打猎一样,也是训练自我面对真实,淬炼坚强人格的方式。他对勇气看重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导致他无法与不能直面尸体的人交朋友。
16、最终,通过勒布的斡旋和帮助,海明威在美国的第一本书,《在我们的时代》进入了利夫莱特出版社的编辑讨论名单。远在大洋彼岸的舍伍德也为这本书出了力,舍伍德是利夫莱特的明星作家,正是他大力说服利夫莱特公司最终决定出版这本书。
17、要像科学家一样忠实——只是不要因为你发生什么事,或者你身边的人发生什么事,就觉得这些事有多么要紧。
18、海明威从斯泰因那里知道了斗牛,迷上了这个运动。每年7月,他呼朋引伴,召集自己的文学好友去西班牙观看斗牛。这个传统始于1923年,海明威与两位潜在的出版商,麦克阿尔蒙和比尔·伯德一起去西班牙。从西班牙看完斗牛回来后,两人都在巴黎为海明威出版了小册子。第二年海明威领队前往潘普洛纳的斗牛观光团规模进一步扩大,除了海明威两本书的巴黎出版商,还有作家唐纳德·斯图尔特和约翰·帕索斯。海明威领着斯图尔特好几次跳入斗牛场,被当地摄影师拍了下来。
19、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20、一战期间,他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并在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经过13次手术,从身上取出200多块弹片。战后以驻欧记者身份长驻巴黎,开始发表作品。小说《在我们的时代里》是成名作,重要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和《永远了,武器》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30年代,海明威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参加过马德里保卫战。这期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等,后者标志着他创作上的一个新的至高点。
21、丁香园咖啡馆,开设于1847年,坐落在巴黎第六区的一个十字路口。
22、C.她想去解救那只猫是因为她已经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处境和那只猫联系到了一起。她就像那只猫一样孤立无助,表面上她是在同情那只猫,其实她是在同情可怜她自己。
23、最初收到这样的提议,我是拒绝的,因为要完成一次文学名著的翻译,对于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2018年春节,我在纽约托人买到了2009年由纽约斯克里布纳出版社(Scribner’s,又名查理·斯克里布纳之子出版社)再版的《流动的盛宴》(修复版)。1964年,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的《流动的盛宴》一书。
24、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
25、在分享会上,作家鲍十将从海明威著作入手综合性地介绍作家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涵盖的有长篇作品:《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以及特别有名的短篇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白象似的群山》等。
26、㊷“哦,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
27、▲ 泰奥费尔·亚历山大·斯大林,《冬天的猫》,1909年
28、这次受伤如同预言,预示着海明威日后更多的传奇。两次参加世界大战、两次从飞机失事中死里逃生、传说中“克格勃间谍”、驾着小艇侦察德国潜艇……海明威身上总不缺话题。这次受伤也像是一个缩影,浓缩了海明威如何在时代的每个舞台上精准地站到了黄金位置,自如地自我推广,完成自我形象神化的一生。
29、在翻译海明威的作品之前,我对于他在文学上的创作一直保持着一种生疏的感受。而当我完成了翻译,我才深刻认知海明威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对于文字的锻造功力,他细腻且丰富的内心,对于人生和世界深刻的观察和体会,以及在用词造句上的一种犀利和简约之意,实在让我喜欢!
30、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31、书中那句著名的引言是这样的:“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无论你今后一生中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本书也早已成为巴黎的明信片,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根据书中的地点按图索骥,去追寻海明威的足迹,去他常去的酒吧喝上一杯,坐在他写作的座位上思考片刻…
32、虽然这是海明威早期的作品,但依然具有其一贯的风格——凝炼含蓄。通篇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晦涩的语句,更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看上去像杯平淡的白水,但仔细品读却发现回味无穷、含意隽永。
33、中美贸易战以来,周边几乎所有东南亚经济体都受到冲击,偏偏越南不受半点影响,反而因此受益,承接了不少本该流向中国的资本和产业。
34、“你完全正常,”我说,“你没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35、专题五: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选》:冰山一角,意味深长
36、海明威:她后来说大部分她都喜欢,除了那篇《在密歇根北部》。
37、内容简介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的一部极具自传性质的散文集。一九二○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其中还穿插着巴黎文学界、艺术圈诸多名流的轶事,这既是作者为巴黎这座伟大城市所画的风景的素描,也是他与当时一大批旅欧小说家和艺术家的交往速写,其中不乏格特鲁德·斯泰因、埃兹拉·庞德、詹姆斯·乔伊斯和菲茨杰拉德等名人,海明威在书中毫不客气地对他们做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评断。虽然作者所回忆的这些往事年代甚远,但本书无疑是了解“迷惘的一代”的由来,以及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纠纷缘由的第一手资料。书中的经典名句“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更是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流传。
38、海明威:当时埃兹拉还没练多久,让他在认识的人面前练习令我有些尴尬,所以我尽量让他看起来打得不错,虽然效果并不太好。他知道如何防守,但我仍在训练他用左手出拳,始终把左脚跨向前方,然后右脚跟上。这不过是基本的步法。我一直没能教会他左勾拳,而要教他减少右手出拳的动作幅度,只能等以后再说。
39、就在海明威顺利地走在通往世界著名作家的道路上时,菲茨杰拉德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再没有创作出超越之作。
40、关于“巴黎素描”十章的排列顺序,按照约翰·海明威的解释:“我用一种稍微富有作者乖张个性逻辑的方法为附加的十章排序。”
41、如果读者愿意,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虚构作品。不过这样一本虚构作品还是总有可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所写到的事实的。
42、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在这本《流动的盛宴》的第二部分(“巴黎素描”)多出了另外增补的十个章节,而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都是在不同的时期完成的。根据约翰·海明威的解释,修复版中增补的这十个章节都没有达到让原作者满意的程度,它们共同呈现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写作格局和空间,作为早年海明威在巴黎的创作生涯的更为细致入微且颇带有主观感受的方式补充了该书第一部分的原始章节内容,也和之前出版的《流动的盛宴》版本形成了补充和映照。
43、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点: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44、无论对海明威、巴黎、文学哪个感兴趣,都希望这篇“虚拟访谈”能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45、第二年,海明威的第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就由菲茨的作品出版方出版,一举成名。
46、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47、回过头来看女主人公。她正如那只雨中的猫,缺少关爱,寂寞无助。作者并未绘出清晰的外部形象,字里行间也不见一个明确表达她的情绪的词,而只是让她不停地看着镜中自己的侧影和反复唠叨“我想要只猫”“我真想有一只猫”,但女主人公苦闷的内心情感早已呼之欲出!作者为什么对人物的情绪避而不谈呢?这正是海明威对“冰山原则”的实践,他极大地省略了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观描写,用精炼的白描手法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从这些言行中读者可以凭借经验推测人物的思想与情感。
48、《太阳照常升起》故事源于海明威1924年的一次旅行经历,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有现实对应。但海明威在小说扉页引用了斯泰因的话,“你们是迷惘的一代”,宣告小说探讨的不是某些个体叛逆经历,而是一代人的精神迷途,这就为小说找到更大的意涵空间。
4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的著作《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又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50、他最喜欢在哈瓦那以东约10公里的渔村(科希马尔)钓鱼,以此地为背景他创作了《老人与海》。
51、《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之后,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生涯陷入无法逆转的困境,直到九年后才出版《夜色温柔》。
52、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海明威的语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
53、新京报:当时在巴黎聚集了一批年轻作家、艺术家们,包括你、菲茨杰拉德、毕加索等经常在斯泰因小姐的花园街27号沙龙聚会,她对你们的影响不可未不深,她也被冠名为“海明威的导师”、“迷惘的一代的发言人”,你第一次见到她是怎样的情景?
54、我在译者序里写了,海明威曾为这本书取过很多名字,其中一个没有被采用的书名叫做《早年之眼与耳》。这个名字表达了打磨写作技艺的需求,这是一种海明威深信不疑的,也是他毕生致力锻造的方向。我觉得这个没有被启用的书名彰显了海明威作为一位作家的内心召唤:那就是作为一名作家,你需要经历生活的磨炼去锻造你的能力,而巴黎在彼时对于海明威来说,正是一个锻造和修炼笔力的完美存在。
55、《欲望的号街车》作者田纳西·威廉斯在回忆录中记载了他跟海明威初次见面的场景,就是在古巴哈瓦那那间海明威常去的酒吧。
56、本书短篇选目参考海明威本人1938年在其“首辑四十九篇”序中:
57、你不能这么做,斯科特。如果你参考了真实的人来写,你就不能给他们不属于他们的父母(他们是由他们的父母和自己的经历塑造成的),你不能让他们做出任何他们不会做的事。
58、这是我第一次翻译文学作品,纰漏之处,欢迎指正。感谢我的出版人:程圆圆、张进步,是你们的一致认可和鼓励让我可以一路前行。谢谢图书编辑孟令堃的细致工作。
59、㉜她起身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从手中的镜里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形象,从这一边,到另一边,再转向后脑和脖颈。
60、“猫”代表着妻子对丈夫的爱和关怀的渴望。她渴望拥有代表着女性的秀丽长发,可丈夫却认为短发更漂亮。妻子想用银器就餐,想要梳妆打扮,想要新衣服等,这些都表现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期望满足自我欲望,实现自我价值,丈夫却表示“去读点什么吧”,将她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中。“天色已黑,仍在下雨”,适宜的环境烘托,暗示女主人公仍处在无尽的黑暗中。
61、新京报:你和菲茨杰拉德曾讨论过男人私处长短的问题,确切地说,是菲茨杰拉德向你咨询这方面的问题,这个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62、菲茨杰拉德无法接受这样明晃晃的侮辱和批评,两人友谊的小船终于翻了。
63、《雨中的猫》是美国作家 创作于1923年的短篇小说。
64、菲茨杰拉德本人加速了这一替代过程。他读到《在我们的时代》,热情地向自己的编辑、供职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铂金斯去信推荐海明威。后者随即联系身在巴黎的海明威,询问他有没有更适合大众读者口味的作品。斯克里布纳出版社是纽约最大的出版社,与偏重于挖掘新兴作家的利夫莱特的相比,历史更悠久,更主流,实力也更强。进入斯克里布纳的出版名单,意味着更大的营销力度和更广的读者面,这是海明威十分向往的。
65、本文据《流动的盛宴》整合,有删减。整合与编辑:张进。经出版社授权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66、㉝“你不以为我留起头发来是一个好主意吗?”她问道,又投入了镜中自赏。
67、为了维持妻子的铺张生活,他只能不断为报纸写短篇专稿来获得丰厚收入。
68、㊱“我已经厌倦这个样子了。”她说道。“我不想再像个男孩。”乔治在床上移动了一下位置,自从她开始说话他就一直注视着她。
69、约翰·海明威认为在欧内斯特·海明威去世和《流动的盛宴》首次出版(1964年春季)的几乎三年时间里,玛丽·海明威和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哈里·布拉格对书稿进行了一些重要改动。约翰·海明威对于业已出版的《流动的盛宴》书中,编辑所做的修改保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70、开始时,我只读俄国作家,后来也读读其他作家,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读的都是俄国作家。
71、新京报:在巴黎那段时间,你喜欢读哪些作家的书?对那些书怎么评价?
72、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人物,特别是下雨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由景入情,推动了下面情节的发展。
73、尽管两人传奇般的友情故事里充满了起起落落和难以厘清的争议,但两位伟大作家一直相互仰慕,在写作上,他们也是敞开和直率的。
74、由女士和丈夫的对话可知,女士急切地希望解救那只猫,而丈夫只是言语上的应答,实则躺在床上读书,没有动身的欲望。“别淋湿了”表面是对妻子的关心,实际上体现出了丈夫的冷漠。作者用“猫”作为媒介,通过描写女士和丈夫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将女性和男性放在两个对立面上。
75、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结尾,作者就用不厌其烦地重复“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形象表达了姑娘的心烦意乱,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76、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从塞尚那里海明威学会了怎样控制读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海明威就将视点集中于年轻姑娘莉芝·科茨身上,随着她的眼光描写景物,以此来暗示其纯洁无邪、乐观天真,对未来充满憧憬。
77、两者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它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使他占据前台。
78、D.文中在第⑪段和第㉕段都提及店主与女主人公的互动,他的温柔关心、尊敬有礼等特征都符合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
79、今年是海明威诞辰120周年,文艺青年们又开始念起这位传奇的偶像,中信出版社引进了著名记者、作家莱斯利·M.M.布鲁姆所著的《整个巴黎属于我》,依据大量一手资料,为好奇的读者还原了海明威早年出道史以及他个人形象缔造的全过程。在书的首页,印着海明威1923年拍摄的护照照片,那是他周游巴黎的开端。照片上24岁的海明威凝视镜头,肩膀宽厚,面容英俊,简直就是一位明星,或许,成为作家还不够,成为明星作家才是海明威一生的追求。
80、我看见了你,美丽的姑娘,不管你在等谁,也不管以后还能否见到你,我相信你此刻属于我。你属于我,整个巴黎属于我,而我属于这个笔记本和这支铅笔。
81、第三次潘普洛纳之旅后,海明威再次向长篇发起冲击。这时,菲茨杰拉德已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五年时间出版了三本小说,早就成了“年轻一代公认的发言人”。
82、㊽门口处站着女仆,她抱着一只龟壳花纹的大猫,那猫紧紧地缩在她的怀里,尾巴还在摇摆。“打扰一下,”她说,“店主叫我把这个带给太太。”
83、埃兹拉和一位有钱的美国女人、艺术赞助人娜塔莉·巴尼共同创办了一个叫“才子”的基金。无论收入多少,我们每个人都捐出一点钱,成立一个基金,用于把艾略特先生从银行解救出来,并有钱去写诗。我觉得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埃兹拉认为,等我们把艾略特先生从银行解救出来,就可以一鼓作气把大家都安顿好。
84、人,万物之灵长,为啥偏偏会被猫这样的区区小兽蛊惑近万年?科学家给出说法是,猫咪的叫声和人类娃娃的频率类似,所以人爱猫啊,近乎一种流动在血液里的本能,soyouaremydestiny……
85、对我来说,我们的友谊就是这么结束的。她看上去变得像一个罗马皇帝,如果你喜欢你的女人看上去像罗马皇帝,那自然无妨。最后,每个人,或许并不是每个人,为了不显得自以为是或正义凛然,又和她言归于好。我也是。但我无法再和她成为真正的朋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
86、海明威带着新婚妻子,登上法国轮船公司的轮船,奔向更远大的前程。他后来的小说《大河双心》里有一段删掉的文字:“(尼克)想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很确定自己的将来……他对此几乎怀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感情。绝不儿戏,绝不含糊。” 尼克·亚当斯是一个来自的美国中部,参加过一战,爱好钓鱼的青年。这个极具自传性的人物形象通常被研究者视为海明威本人的化身。
87、新京报:她对你的小说如何评价,给过你哪些建议?
88、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全东京的猫咪总数达到了25568只,文艺的日本人民开发出了猫的艺术天赋,相传当时有能合着三弦跳舞的猫。更狠的是,那时日本就开始做猫咪选美大赛了,甚至还分成男猫组和女猫组,猫咪的拥趸们更是因为比赛结果流泪、狂乱、心碎……
89、海明威:当我们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寒冷和坏天气最终使我们在冬天离开巴黎。冬天带着婴儿去咖啡馆是不行的,即便婴儿可以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而不厌烦、不哭闹。
90、“如果你知道关于玫瑰的一切,他就和你聊玫瑰,直到他学习了你所知的一切”。海明威的朋友约瑟夫·德莱尔的这句话,揭示与海明威谈话的魅力。在斯泰因的客厅,海明威全神贯注地看着斯泰因,从她那里学到关于语言的节奏的知识。“他热情充沛,兴致勃勃,而且也有一双探寻的眼睛。斯泰因后来这样回忆。海明威成功获得了斯泰因的好感,一天,斯泰因亲自登上海明威租住的公寓四层,将海明威手稿翻了个遍,并给出自己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