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条简短的读书方法
1、这明显就是武侠小说看多了,以为看本书就能变成绝世高手。
2、毋庸置疑,看艰深的书籍是需要耗费许多脑力的。烧脑之后也需要消遣,所以,我的选择是把轻重阅读间隔着,交替来进行。比如看完一本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接下来就来本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调整一下思绪。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阅读,也不至于觉得过去疲惫困乏。
3、你想想自己从小上学需要多少本教科书吧,谁见过一本书从幼儿园学到大学的?
4、其实做任何复杂困难的事情套路都差不多,都是先易后难,从一点点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然后量变产生质变,最后就能变得非常牛逼。
5、要想全面、清晰地了解一本书的思想和内容结构,阅读时要先读书的序言,了解内容概要,再读书的目录,对书的基本结构有初步了解,再进入到正文的阅读。读完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太理解的章节内容,再次阅读,以便加深理解,真正懂得。
6、我觉得,个人场景知识,可能是我们读书和实践时,在知识方面的所应该追求的东西。我们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技能知识,把它变成个人场景知识。我们从行动中学习、从行动中反思,也形成个人场景知识。然后,我们用这些自己的认知,去现实的世界中,让它们指导我们的实践。
7、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6条简短的读书方法)。
8、假如你读了5本书,记了300条笔记和感悟,有关于哲学的、心理的、设计的等等;
9、爷爷说:“读书正如竹篮打水一样,你总觉得什么都没有获得。可是你看看,原来脏兮兮的篮子现在怎么样了?”
10、孩子生活在一个满是书的生活环境,喜爱阅读也会理所当然。
11、三是自问自答的验效法。即在基本内容大体掌握,重点难点皆明确的基础上,自己出题目,或按书中已出的测试题目,转抄单列在纸上,自己做答,然后核对检验理解、记忆掌握的程度。不会的再下功夫理解记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12、如果一个人拿了博士学位,却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不算是会读书。真正会读书的人,是能读熟「人事」,读懂「生命」,读通「生活」。
13、读书前要洗手,看书轻拿轻放,看完书将书放回原位
14、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叫自学能力,在外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是不同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自学能力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优秀的同学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仅满足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更注重独立探求知识。他们注重对书本的自学理解,遇到问题,并不急于求教,而是首先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中,独立探求的比例越大,那么知识掌握的就越好,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加强自学精神和独立意识。
15、先读简介,大致看适不适合,合适了再去仔细阅读;找一段或一篇中心句细细来读。
16、这个无奈的事实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教育学家撰文称之为“学校教育的失败”。
17、他们一年,甚至一辈子只看一两本书,比如《易经》,比如《道德经》,其他的书,在他们眼里都是妖言惑众的作品,都是魔鬼的语言。
18、再或者是花了很多时间读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19、算法已经完全将你分析到位,让你只在你的认知范围内自我陶醉。
20、交叉读。理论家胡乔木共有136个三米高的大书架,约3万多册的私人藏书。他没有什么业余嗜好,休息的一大方式就是同时看五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如哲学、外国小说、政治、剧本、自然科学类的书,同时交叉着看,以调换脑子,而在调换脑子的同时,又有所得。
21、然而事实上呢?碎片化的阅读并不能取代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阅读,效率和收获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我并不排斥碎片化阅读,但是在正式看一本著作之前,还是应当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平静,可以耐心长时间专注的状态下,再开始阅读。
22、学会专心听讲。上课听讲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这在于教师的训练,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老师要重点训练。课堂上老师还要引领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23、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4、按章节,摘录有启发的观点、案例和如何做(部分章节亦可);
25、如何定义轻重阅读我觉得各人自有主张,在我个人看来,轻度的小说散文等等,包括推理类小说、历史类小说等等,大都可以纳入轻阅读的范畴。而很多非虚构类的,比如科普的物理生物,或是文史专著一类,包括心理学、经济学等等,都可以归为重阅读,需要一边逐章做好笔记,一边耐心深入理解。
26、对你来说有认同感的内容请进行(摘抄),用”1”表示,对某一段落的感想进行简短的评价,用“2”表示。
27、如果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那就要通过摘抄+感悟的方式,温故而知新!
28、我们常说的“阅读重塑大脑”,其实是有大量的现实依据和科学论据的。
29、毕淑敏说:“让孩子爱上读书,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30、拆书的价值是让人掌握一本书的整体知识体系。第拆书的过程是一次快速、又全面通读的过程,不会因为跳读而漏掉核心信息;第拆书要求形成书的要点笔记,让人对书的整体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
31、我画第三组图示时,就不再纠结于如何阅读,而是试图理解,我们自己在知识世界和实践世界中是什么角色?我发现,我们要变化的是我们自己,从知识的角度看,我把我们自己要做的改变的部分称为“个人场景知识”。
32、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之初,重要的不是孩子读什么书,而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33、分享一个博士圈高效读书、形成知识转化的技巧,源于奥野宣之的读书法!
34、就拿上面所说的《欧洲中世纪史》为例,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古代人名、地名,包括国家以及城邦的名字,当我初次阅读时,一下子接触到许多陌生的名词,不但很难记不住,而且还会混淆。于是我就把每一个陌生的词汇都在网上查询,弄明白相关人士的生平大事,相关地点如今位于哪里,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等等……这样就对于记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帮助。
35、平易到什么程度?此书开篇一段话充分说明问题。学生陈希周问朱熹读书修学之门,朱熹说:“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多么浅近而通俗易懂的话语。
36、流行的快速读书方法之一是「拆书」。我理解,所谓拆书,是拆解一本复杂的书,把其中的骨架和知识点找出来,用笔记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通常,很多人在拆书之后,会做一幅呈现这本书的知识骨架的思维导图。
37、但在刚过去的2020年,我总共看了102本书,一点都没费劲,还顺手写了30万字的读后感。
38、图1多本书的主题阅读是快速掌握知识的关键技巧
39、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即你面对事物的本能反应。
40、食指:故事背景(时间When?地点Where?)
41、别怕孩子小,别怕时间短,只要每天固定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并且成为一种习惯,对孩子而言是一件特别受益的事。
42、每次讲完后,家长可以大加赞扬,或"缠着"孩子问这问那,询问故事的细节。这会使孩子以后看书更加细心,也能使孩子产生成就感。这种做法会激发孩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使孩子读书的兴趣更加稳定。
43、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毛泽东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44、通读,掌握核心观点。向他人讲解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它是什么?
45、这纯粹就是废话:如果一个人不是发自内心地想看书,那一年让他看102本书根本不可想象。
46、先大略看一下再认真读,仔细、反复、认真去读
47、李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
48、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做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49、如果发现自己很有兴趣,很快读完之后,可以选择浅一些的《世界五千年》,或者深一些的《全球通史》。在有了这样的基础上,就可以去读那些断代史、文明史了,比如《欧洲中世纪史》、《古代文明史》、《现代世界史》等等。在建立了完整的历史架构基础,了解了历史的走向之后,再去阅读各国的国家史,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细节性著作,比如关于罗马帝国、二战、冷战之类的内容。
50、第三步:由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扮演老师,向小朋友介绍幼儿园,进行主题表达
51、泛读要求的是速度,只需要对书籍、文章进行快速浏览,了解内容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经过泛读,如果对某本书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和需求,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通读和精读。
52、一般而言,一二年级孩子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正常是100-200万字之间),二三年级每年不能低于200万字(正常是200-300万字之间),四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正常是300-500万字之间,有的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达到1000万字以上)。
53、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54、看完一章,或者看完整本书,一定要倒回来头来看一看作者前面写的啥,咱们都是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应该能明白复习的重要性。
55、通读是指把一本书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 通读法能对一本书的内容、结构建立全面的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路径、理论架构,提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能力。阅读比较经典、需要精读的书可运用通读法。
56、第二电视上也能找到自己想学的相关频道及栏目。
57、如果你常常有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说明你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58、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59、在我看来,每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够保持持续阅读的习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有些人为了追求快速地自我提升,读书的目的性过于强,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这么做的人没有意识到,如果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主义,就会陷入一个难以辨别书中内容正确性的状态,说不好听的,就是“中了魔”。
60、如果故事发生在室内,就画一张室内的平面图,如果故事发生的地方很多,就可以让孩子画一张大地图。
61、“着紧用力”,自然是指读书当下功夫、花力气,但朱熹所谓下功夫,并非稍作努力的层次,而是超乎常情的努力、超乎常人的功夫。他说:“读书时当将此心葬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又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骨筋?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读书要紧迫到什么程度?如救火,如治病,一刻也不能耽搁。
62、书并不一定要买,可以借也可以与朋友互换。书价越来越高,每个月都买几本书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借书是个很不错的阅读方式,可以向朋友借、可以向图书馆借,成本是非常低的。
63、我一直觉得,看书是一种爱好,就像钓鱼、打台球或者玩游戏,是给你找乐子的,一个爱好让你整那么痛苦,还怎么坚持下去?
64、孩子通常会将读图的重心放在人物形象上,尤其是他喜爱的角色身上,他们会关注图画描画出的人物行为与状态、感同身受地进入人物所处的情景、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绪。所以我们可以以人物形象作为讲读重点,跟着人物的行踪轨迹进行阅读。
65、意思是:学习贵在心领神会,沿袭前人的旧说而不求发展,是不会有任何功效的。
66、我们在研发萌小芽早教之初,也是依循大脑发育的规律,将这三种塑造大脑的形式和早教方法结合起来,通过RPL结构化学习法(即Read-Play-Learn,R便是亲子阅读),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高效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我非常推荐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来体验我们的萌小芽早教体验营,你也会更深入地了解早期教育如何激发大脑潜能的方法。▼
67、孩子爱看什么书,不爱看什么书,大人可以引导,但不应该过分限制,只要避免他们接触到不良内容的书籍就可以。
68、过去我接触和辅导过很多学龄前家庭,我发现不少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孩子成绩特别好呢?虽然不想刻意拿孩子作比较,但还是很好奇,“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69、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让孩子阅读是为了什么呢?是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吗?还是期待他可以早些识字?或者从你所讲的故事中明白些道理?
70、即用相关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____”“?”“——”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71、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72、总之,父母可以用各种方式推动和传播"好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一理念,使之慢慢成为家庭的传统和习惯,培养孩子对好书的珍爱和读书的乐趣,其收益远远大于任何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