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青春三部曲
1、“我决定万事顺其自然,随波逐流,当时我19岁,刚刚开始读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套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四年才读完.”
2、 阿莱凝神对着日历注视了一会儿,说:"明天是星期日,学校没课."然后对我笑起来,"你想上学自己去吧,我反正得回家."
3、本剧根据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改编,剧情以唐老师(傅彪饰)、于老师(吴越饰)、房老师(杨青饰)与学生们的关系为主线。旁涉以唐老师的动荡不安的情感线索、于老师青春浪漫的爱情;学生们——以青春活泼的五人组为主——面对高考、面对命运的选择与承诺时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各种光怪陆离的表现和青春向上的精神面貌。学生家长们对孩子前途的期待、担忧以及各种出格离奇的表现……
4、后来,陆涛的亲生父亲许志森,为了陆涛,自己花13亿买下了“田园牧歌”项目,为的就是让陆涛重拾信心,还有就是让他锻炼自己,以后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陆涛却放弃了,他没信心了,他不想做了!哈哈,不觉得这个理由太可笑了吗?陆涛,你不想做了,你不觉得你连最起码的责任心都没有吗?你父亲为了你买了这么个根本看不到希望的烂尾工程,为的是什么,难道为的就是你一句:我不想做了?你真应该好好学学什么是责任!对爱情,也对事业!
5、第一部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 望尽天涯路
6、 我又闭上眼睛,半天,没有听到任何动静,我睁开眼,阿莱仍在看着我.
7、站在我今天这个年纪,三十大几,想一想,说的也是有道理。然后就想起了我儿二十出头那会,读这本小说时的痴迷,现在对照一下,原来是我二十岁时对人生的理解,太浅了。但是,在那个时期,我就是喜欢石康的小说里面那种颓废的调调和对自己的诚实。
8、然后,就是再回到作者开始讲的1987年,跟阿莱在一起的日子。接下去写完了1987年,写1988年,一件事,一件事的写,事情和事情之间可以完全没有联系,就这么随便地写,就像大学里面青春的时光一样,随随便便就这样过着。
9、找到一棵大树,躲在下面,“只能等雨停了”。我拍拍衣服,望望天空,“雨停还有些早吧”,再看看雨中的人,“真羡慕他们,有伞可以挡雨。”低头看看自己,水淋淋的,“我可真搞笑。”
10、还有,在节目的最后,许志森病重的时候,他约见了陆涛,想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的经验都交给他,可陆涛不但不尊重,反而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而且还出言羞辱他的亲生父亲许志森,最后导致许志森气急病危。就在许志森手术前,想把自己的遗产传给陆涛,好让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有个寄托的时候,陆涛还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拒不接受。
11、我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所以我们施工员考虑问题时要把层次、觉悟和境界拔得更高一些。在与工人打交道时,我们坚守原则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些,因为理解和尊重他们是我们搞好生产管理的基础。
12、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街道,同样都是等待,而我却是在等雨停,看向远处那两个女孩跑在街道,一边跑一边在说笑,雨伞被她们举得很高,根本没挡住雨。
13、鸟回巢了,太阳也落了,人渐渐少了。街上的霓虹灯五彩斑斓,霓虹灯下走来一个身影。是你吗?激动地踮起脚尖,向人影眺望。“让让让”,身影推开我,“换广告了”。木然地点点头“好的”,原来不是你。蹲在新的广告旁边,“你要来了吗?”再次看向对面,“我还在这,你要来呀。”心中害怕,就连站着的勇气似乎也没有了。蹲着看地下的蚂蚁,一只,两只……突然,一只手拍我:“蹲在这干嘛呀?走了。”
14、她就笑眯眯地在我那里四处转悠,百忙不停,一副和我永不分离的架式,厨房被她哼着保罗·西蒙的《寂静的声音》改造了一遍
15、一般来说,在一些小说作品中会提及一些书,而在读这本小说的读者就会有好奇心,想要也去读一下这些提及书或者小说,去探究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个时候,往往这些在小说中被提及的文学作品就能够很大层度上决定一个作者的深度和底蕴。
16、在一个本质就是很直白浅薄的商业行业,想去实践一些真正的情怀价值。本身就是较为艰难的事情,好在,我们坚守了8年。未来还会写作品,只是不再会有这三部曲的勤勉,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筹备。
17、接下去直接跳回到1987年“还是从大学讲起吧,大学,那是在1987年。”
18、(因为周知的原因,这个视频版本是15年言徒宜昌分部的再版)
19、 对作者,或者说是男主文学底蕴的敬仰。
20、先说说石康吧,1968年3月14日出生于北京,联大航天工程学院电子系毕业,研究生在哈工大管理学院读技术经济专业,彻彻底底一个理工男,最后干得是作家。
21、说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石康的《晃晃悠悠》吧。
22、读法国小说就应当读读马尔罗.他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王蒙,当然,不看也行,可你无论如何也得看看布陶的《时间的运用》
23、出现在《晃晃悠悠》中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我们2000年上大学那批学生所没有接触过的,于是乎,有个词叫“不明觉厉”,就是我们都不明白,但是觉得《晃晃悠悠》的作者很厉害,男主周文也很厉害。
24、曾经行路和研磨已有验证,理想和高贵从来就可谦心而得。”
25、 "你要万一睡着了,我怎么办?"
26、《一塌糊涂》是石康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之三。
27、 "想想你几点起的,中午11点."
28、《奋斗》讲述80后,尤其是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故事,不仅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还描写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奋斗事业。
29、他们一起上学,跟米莱谈恋爱,可陆涛根本就不喜欢米莱(这是后来他自己亲口说的,原话是这样的:“我发现我从来就没喜欢过米莱,以前跟他在一起,可能是因为我有仇富心理,因为米莱的爸爸很有钱,我就像花光他的钱),在米莱在一起,他就知道一味的花米莱的钱,(米莱自己说的,原话是这样的:在上学的时候其实我穿的衣服都是夏林和小云做的,可我确对我爸说那2000元一件,我跟我爸要的钱全给你(指陆涛)花了。)。你说他这是什么行为??我不说了,大家自己想去吧!
30、不管行业会不会记住这些名字,我们自己须得记得就好。
31、我们边喝边聊.起初谈的是围棋,不久,谈起了书,叫我吃惊的是,李唯看过的书多得惊人,他问我:"看过《王家大道》吗?"
32、1987年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大学生活叫我厌倦.所有的组织生活都叫我厌倦,我整夜失眠,一天比一天更加陷入苦闷,当初选理工科学计算机是为了证明自己聪明,实际上这蠢透了,因为功课和考试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因旷课已接到一份处分通知单,女友向晓飘也离我而去,这些都发生在开学不久的一段时间里,这段时间,我除了迎接预期的失望之外,还承受了不少从天而降的失望,那时正是10月份,秋高气爽,大天都是好天气,而我的心情却恶劣透顶.
33、刚刚步入大学的她还没从高中的惯性模式中走出来,她按照课程表上课,她强迫自己在雾里看花的高数里振作,她也曾凌晨六点起床背英语。她幻想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赢得奖学金。她告诫自已,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34、想必大家目前比较关心我们的工资情况,这么说吧,你们到了项目就能经常听到这句话——工资十万加,三局基础给你发,两年买车,媳妇拉回家!三年买房,生个胖娃娃!我那时最关心的并不是工资,而是如何维持我的异地恋感情,因为遇到工地忙的时候,我们一个月难得见一次面,女朋友经常为此闷闷不乐。于是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暑假买好高铁票,让她到工地来感受我的工作;临时租个房子,亲自下厨拿下她的胃;亲自动手搞点工地上的天然野味回家给她吃,比如清淤换填时,工地上经常会有财鱼、鳝鱼等平时吃不到的天然食品。实践证明,此办法行之有效。她既能感受到我刚参加工作的不易,也能体会到我对这份工作热爱,最重要的是她的胃离不开我做的饭啦!可为了拿下她的胃,我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体重从入职时的120斤骤然升至现在的140斤。
35、如果略过中间的各种东拉西扯和很多强行拉进来的人物,然后是一个关键的前任女朋友谭小燕的出现,这个应该算作一段回忆里面的男主的一段回忆了,按照时间点来看,大概是在1983年到1984年期间,个人感觉,这里作者觉得一直写一个女朋友虽然可以显得专情,但是同时也是反应出自己男性魅力不足,于是乎,加入了这个前任女朋友的描写。
36、但是巧合的是,八零后三部曲的概念,的确是和这一次活动的执行单位“八零后婚礼制造”有关。早在8年前,我聊到情怀婚礼时,就和当时还起步的八零后老总冯瑞卿聊到,未来我想做一下八零后元素的作品,代表这个群体表达一下爱情观点。因为他就说,那就在光谷步行街做一下秀嘛。没有想到,这句话,到8年后才真正的兑现。
37、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青年的绚丽底色,时代递出的接力棒,新时代青年紧紧握住了。我们有经历磨炼后的成长,有努力奋斗后的升华,我们的青春,平凡而又真实鲜活。
38、其实,友情不是在你过生日时一个浮华的蛋糕,爱情不是玫瑰和巧克力。我们更多的时候应该少些浮华,多些真诚。少一些情感绑架。
39、我已经在逐渐失去创作的热情,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写完《心动》《年月日》《纯真年代》,尤其是去年的《预见》之后,我的疲惫感越来越强烈。这无关创作内容,和素材缺失。只是因为,这个行业,对于创作的漠视和对于虚华的推崇。我开始质疑自己创作的意义。
40、人在茶余饭饱之后,都要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总之人活着就得吃饭,吃完饭就得干活,干完活就得休息,休息好了就去找自己的乐趣。
41、谱青春华章,展时代风采!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本部第三党支部纪检监察部、法律合规部、风控审计部、资产管理部的青年员工们共同表达了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的坚定信念。
42、《花开记》实际上创作时间早于《青春记》,事实上,发布时间也是。2010年,初版的《花开记》,简陋却打动过很多人。也正是这部作品的纯真,才使得它在2013年在全国最大的平台得以重置。三部曲,这也是唯一一部我自己参与出演的作品。以前一直觉得自己眷恋不舍离开的舞台,我早已经在更多的责任里,慢慢的渐行渐行。这何尝又不是青春的一种特质:和自己曾经的热爱,渐渐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