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好厉害,学到了刚才的方法,这些人都删掉,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板书)
2、 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团结精神被激发出来,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梁启超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为了民族的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但都没有成功。1921年6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抗日战争和3年的国内战争,由此,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4、前半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宏伟志向,赴远洋留学,博览群书寻找真理,为的是救国于危难之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句话原是周恩来总理12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周总理深感伯父对他的言谈和他目睹亲身经历“中华不振”的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7、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红军长征途中,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9、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10、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11、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12、1955年,周恩来周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会议召开前,美国中情局将炸药放上周总理即将乘坐的飞机,周恩来因阑尾炎手术事先改变行程,幸免于难,而机上11名记者全部遇难。事发后,周恩来仍然坚持赴会,并在会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促进了会议的最终成功。万隆会议刚开始,伊拉克就疯狂攻击中国,还号召他国一起。周总理真诚地抛出“求同存异”的思想,树立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象,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会后纷纷过来跟周总理握手。
13、 最后祝同学们国庆快乐!让我们大声地说:
14、以下就是课堂实录和我的一些思考。课堂真是有趣啊!
15、历史的使命落在了青年的肩上,复兴业,需人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6、12岁那年,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后来他上学的时候,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他在租界上看到中华不振。
17、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8、后来,联系上下文才看清。伯父不同意他去,怎么可能背着伯父去呢?再说周恩来只是个12岁的孩子而已,怎么背得动一个不愿意前往的大人啊?
19、伯父告诉周恩来,有些地方被外国占据了,不能去玩,中华不振。有一天周恩来背着伯父去租借地,看到中华不振。最后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1、 金秋的九月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不知不觉我们一起走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个月美好时光。期间,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我们的同学变得更加懂事;学校开展了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感恩教师节、中秋赏月、垃圾分类行动等活动,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踏上了人生的求学之旅,度过了30天的小学生活……种种这些,使30天过得充盈而有意义。
22、故在课堂上清晰地回答了魏校长提出的“你们为什么读书”问题。老校长高兴地连连点头赞:“好啊!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23、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24、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5、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2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