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作物的谚语
1、如果小暑时节下雨,那这一年较为干旱;如果小寒时节下雨,那这一年的冬天较为暖和。
2、 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3、如果白露时节种晚秋蔬菜的话,那么会容易遭虫灾。
4、如果芒种夏至期间不下雨的话,那这一年就较为干旱。
5、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6、秆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长粒;腥黑穗,粒腥味(关于农作物的谚语)。
7、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8、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到了大雪节气还没有下雪封冻土地的话,那么到了惊蛰节气土地也不会解冻。对于农民种植庄稼来说,如果在大雪节气里能下雪,对土地农作物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9、父辈们没有学过天文知识,但他们却能凭借掌握的谚语对天“察言观色”,从变幻多端的天象中找到“蛛丝马迹”,推测出接下来甚至未来将要发生什么。“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最为惊人的例证,从八月十五云彩遮着月亮,就能判断出时隔五个月后的天气状况,且屡试不爽,不能不令人叹服。其他短时距的天象观察更是不胜枚举,如“云往东南长,下雨不过晌”“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雨后蛤蟆叫,还有雨要到”“东虹云彩西虹雨,南虹出来摸鲶鱼”“燕子钻天下满湾,燕子落地下一阵”“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西风不晴天”“早晨下雨一天晴,晚上下雨到天明”“春刮东风夏刮北,秋刮西南不到黑”“先下毛毛无大雨,后下毛毛雨不停”“乌云接日半夜雨,乌云接月一日晴”“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先看闪后闻雷,大雨紧相随”“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瑞雪兆丰年”“早蛙阴,晚蛙晴,半夜里蛙叫不到明”“淋了伏芒,一天一场;打了伏尾,一场不场”“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西批蓑衣,云彩往南雨连连,云彩往北一阵黑”,等等,这些谚语既朗朗上口,易背易诵,又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说就很明了。最为关键的是,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以地为生的劳动人民通过这些短小精悍、简单易懂的谚语,掌握了自然规律,预知了天气变化,也就能在耕作劳动中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10、如果清明时节刮南风的话,那这一年的收成就比较好,陈年旧债就能还上了。
11、解读:春天的化肥越丰富,秋天就可以大丰收,报名了化肥对农作物的意义。
12、在北方,一般到了小雪节气,农民们就开始期盼雪了,如果在小雪节气就开始见雪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若是过了大雪节气还没有下雪,一般农民就会认为来年光景不好,病虫害多发,收成怕是没指望了。
13、这句话的意思,同第一句大致相同,还是利用了动物的本能或天性。意思是,从喜鹊搭窝的方向来判断这一年的风向。比如今年喜鹊搭窝朝东南开口,那么今年一定是西北风偏多。
14、所以总体来说,红薯的种植是宜早不宜迟。而“白露见湿泥,红薯一天长一皮”、“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就是提醒等到白露以后,红薯将开始快速生长。而在霜降的时候就是收获红薯的最佳时节。
15、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16、以前小麦收割要经过几个步骤,先是将小麦从地里割倒,然后再拉回家,再在地上将麦粒碾出来,最后要在阳光下暴晒几天,最后入仓,步骤一道都不少,现在机械设备隆隆响,前面三步并作一步走,最后只剩晒和藏了,极大提高了效率。
17、可能大家好奇,初一下雨,初二阴天,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可能大家真的没太注意。不管在任何一个月,如果初二降水或者是阴天的话,公众平台:种大棚,这一个月都不会有好天气,阴天多于晴天。
18、 再如我们云南,地理优势造就了基本上什么作物都可以种植,有些地方是四季如春的,有的地方是四季分明的,有些地方是热带雨林的,造就了云南作物高原特色。
19、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20、 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
2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今年燕子往窝里垫草的数量多少,来判断今年降水量的多少。大家都知道,动物在判断天气状况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如果燕子往窝里垫的草多,说明今年降水比较多,天气比较凉。反之,则降水比较少。
22、父辈不是这些谚语的发明者,只是使用者、传承者。这些谚语是伟大的劳动人民在几千年战天斗地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发明、创造出来,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既是汉语艺术的宝库,又是农耕文化的精华和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