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的意思
1、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简直不恤胡说八道的。
2、 但是,这就要靠自己编了,只要符合作文意思,谁也不会去纠结那些,反而会夸赞“写得好”!
3、至于我经常在节目当中引经据典,还真不是背的,也不是照着稿子念的。是因为小时候、年轻的时候,读了一些经典。当我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我就用最笨的方法,去读那那些根本不用任何人推荐都知道的书。
4、他讲起历史典故来总是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被大家视为“立地书厨”。
5、这段话是学术史上关于“骈文”的经典论断(上引姜书阁语,即不出此牢笼),虽不足百字,明确告诉我们:
6、(出处):《汉书·荀爽传》:“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7、《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8、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9、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籍。字~。词~。经~。引经据~。
10、《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11、(释义)引:引用,经:经书。据:以……为依据典:典籍.。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论据。
12、所谓“名词解释”,最重要的就是要说明它“得名”的原因。举个例子,就是你告诉我张三为什么叫张而不叫李四王二?——因为张三他爸姓张,他们家有三个孩子,他排行老所以他爸给他取名张三。
13、“引经据典”意思是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这里的“典”就是取自本义。
14、他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15、[注]成语释义来自《成语大辞典(最新修订版·双色本)》·商务印书馆
16、比较文学、现当代、古典文献、文学人类学、文艺学、古代文学
17、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再举个例子,资料《914中国文学真题答案》15年名词解释“宫体诗”:
18、以瞽引瞽:让盲人给盲人引路。比喻让愚昧无知的人去引导愚昧无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19、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20、2018扬州小升初家长QQ群:591131943
21、 在第28集,安迪和奇点、曲筱绡、赵医生四人一起打牌,安迪以杰出的算法能力及面不改色的诈牌术与奇点合作赢了数把,曲筱绡、赵医生二人十分不满,相互指责对方出牌错漏处。眼看争吵愈发激烈,奇点想当和事佬,平复二人争吵,便把两人的输牌归咎于安迪的诈术上,安迪感到不满,回道:“亲爱的麦克白夫人,您的双手也并不干净。”奇点听罢会心一笑,唯独曲筱绡不解其意,以为安迪嘲笑奇点为“小受”。
22、一般的情况是这样:我会事先想几个选题,约定一个时间录节目,梁冬工作非常繁忙,一进来都是,“老吴老吴,今天讲什么?”我就会说几个话题,说到一个话题,他会说这个没意思,没感觉,还有呢?说到另一个话题,说,嗳,这个可以,咱们开始录吧。一直是这样一个状态。
23、 所以大家对于这些“串词”的ABC们的鄙视,就来源于大家知道他们这样说话的目的:“我是喝过洋墨水的,我跟你们不一样”。同样的,上面我说的“引经据典”同样来源于他的炫耀和显摆,而且这种显摆是“刻意的”、“张扬的”,堂而皇之的告诉你们:“我看书多,我学问比你们多”,我如果随便说一句:“人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读者什么感受?什么感受?这不废话吗?你不用脚走路你还要飞呀?但是我如果加个前缀:《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中写道:人要靠自己的脚走路.......”怎样?是不是就觉得逼格一下子就高起来了,哦~~这个人原来看过这么多书,原来这句话的出处在这里,真是有文化。那么想装的人这不就装起来了?
24、 女主人公安迪曾对男友奇点说自己每天都会花两小时看书,这对她进行商业谈判很有利,在谈判中时常吐出一句“你难道割下我的一磅肉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5、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了。
26、俳赋——即骈赋。俳、骈,均有对偶之意。六朝以前,赋体绝少骈偶气。此如元代祝尧《古赋辩体》所言:“建安七子,独王仲宣辞赋有古风。至晋陆士衡辈《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尾绝俳。迨沈休文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入于律矣。徐、庾继出,又复隔句对联,以为骈四俪六;簇事对偶,以为博物洽闻;有辞无情,义亡体失。此六朝之赋所以益远于古。”此外,陆机《豪士赋》亦有骈风,四六对句多见之。殆赋之骈化,始于陆机。要之,六朝骈俪为时代风尚,一切文体,莫不沾染骈风,文、赋、诗皆如此。文自不待言,谢灵运之诗,甚至有全篇对偶者。则骈赋出于此时,亦无足为怪。
27、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28、示例原来宝廷的为人,是~,却十分落拓。(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
29、出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宝钗妙玉则从徐说,旁征博引,用罚甚勤。”
30、例句:在辩论会上他旁征博引,语锋犀利,已是锋芒毕露,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31、(辨析)"引经据典"和"旁征博引"都指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但"引经据典"重在材料引自经典(不可以带宾语),"旁征博引"重在引证的材料十分广博(可以带宾语)
32、 除了安迪爱读书,剧中的赵医生也是一位“爱书人”,他曾自述自己喜欢读弗洛伊德、《金瓶梅》,还喜欢王小波式有趣的爱情,不过因为这些作品都“画面太美”,就不多做引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烧上一壶香茗,翻开卷册,慢慢品味。
33、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34、“开国大典”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这里的“典”取自引申义仪式、典礼。
35、以上,一代之文学“骈文”算是说完了。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仔细看看“骈文、四六文、俳赋”的名词解释,思考一下,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题型,有哪些答题要领?
36、例句:李敖骂人引经据典,表情轻松,妙语好词随口而出,轻易地把高官们骂到哑口无言。
37、其次,梳理它产生之后的历史流变情况,并评价它的在历史中的影响和意义(正反两面,积极和消极),或者说地位、价值。
38、出自《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39、连日来,日方无视反对声音坚持要将核污水排海,引发国际社会多方关切。
40、参加辩论的两组同学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41、 《欢乐颂》中,大部分提及的书都跟尴尬中年奇点间接有关。而“奇点”这个名字,本身就颇具学问。
42、大中见小:从大的方面可以体现小的方面。比喻整体和局部、一般和个别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43、这些经典,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语言,后来就无意当中成为了我思考和表达的一部分。所以在谈到一个问题的时候,非常自然的就会想到它。我经常对朋友们说,引经据典真的不是因为看上去有多高大上,其实是因为他省事儿。
44、(出自):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宋·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
45、 比如说,2017年是建军90周年,习近平在位已经两次阅兵,会让你就此事写篇议论作文。
46、 有感觉到什么不同吗?我再列举一个,就是我之前看过的那篇关于读书的,文笔很好的文章,我摘抄其中几句:“当我开始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中写道:人要靠自己的脚走路.......”“当你在情场失意的时候,在《0次与10000次》这本书里面写道: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在吴世春老师的《心力》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罗敏说.....”
47、 此语典出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代表性的喜剧作品。原剧讲述威尼斯一位身无分文的贵族青年巴萨尼奥,为了向富家女鲍西娅求婚,向好友安东尼奥借钱。富商安东尼奥虽然愿意不计利息借款于友人,却因手头没有余钱,只得将尚未到港的货船抵押给犹太商人夏洛克,贷出资金。但因他曾侮辱过夏洛克,夏洛克欲图报仇,迫他立下苛刻的约许:如不按期偿还,就让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
48、总结一下,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的答题要领大抵如是:
49、 所以,只是阅读课外书是不够的,多关注现实中的实事会更能锻炼思考能力。
50、“引经据典”与“旁征博引”都含有“引用材料作为依据”的意思,但“旁征博引”偏重在引证的材料十分广博,“引经据典”偏重材料引自经典。
51、主持,主管:~试(主持科举考试之事)。~狱。
52、 我想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看出什么区别来了,无论是我后面列举的曹植《洛神赋》的例子,还是后面这位作者的文章,都在大量引经据典的时候,前缀了出处,这个写法大家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没错,我们的高中作文几乎全都是这样写的。
53、 那为什么我们高中时候的写作这样写又是可以的,甚至还可以得高分呢?因为首先,高中生他们没有社会阅历,他们无法写出非常深刻的文章来,他们的所有经验几乎都来源于书本,所以他们只能引用以往看过的书本从侧面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高考作文说到底就是一次考生向考官推销自己的过程,就是要这么“刻意”这么“张扬”,就是要显摆出来,才能在考官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才能博个高分。所以在特定情况当中,这种刻意的显摆是特殊环境所要求的。
54、暗室逢灯:比喻在危难或困惑中,忽然遇人援救或指点引导。
55、这种限制使得他无意当中练就了一种功夫,外人看来,这种功夫无异于一种绝活:一句话中没有形容词,能用三个字绝对不用四个字,最后导致了所谓海明威文体的产生。由于我没有专业的主持人训练,使得我被迫选择了一种很野的、很原生态的方式,可能这种类型的节目很少,大家听起来还有一点新鲜感。
56、他写起文章来,引经据典,咬文嚼句,学究气十足。
57、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谈话与写作方面。
58、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引经据典了。
59、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能讨好各种人物
60、《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61、(出自):《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62、出处:出自近代文学家、学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宝钗妙玉则从徐说,旁征博引,用罚甚勤。”
63、别的专业怎么答名词解释,我说不好,但是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古代文学研究生,我深知古代文学所谓的“名词解释”,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纯客观的学术史梳理:比如某本书(16年“文选”,12年“庄子”);某个文学现象(“骈文、四六文、俳赋”都是,15年“宫体诗”、“谴责小说”)等等。因为古代的东西年代久远,所以特别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语),这可以说是古代文学的基本学术逻辑与学科素养,简单点说,就是弄明白一个问题产生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与产生后的历史的流变和影响。很多同学问我,答“骈文”时为什么要把许慎《说文解字》那句话加上,感觉完全没有必要啊?但这句话其实就是“骈文”的逻辑起点。我们要把这个名词解释追溯到“骈”字的训诂义,因为文体上“骈文”句式对仗的显著特点,与“骈”字“并驾齐驱”的训诂义是直接相关的,所以这种文体叫“骈文”,而不叫“A文、B文”。同理,我们在做“四六文”的名词解释时把“四六”这个词追溯到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萌芽阶段,有实无名)、柳宗元《乞巧文》(发展阶段,名不副实)、李商隐《樊南四六》(成熟阶段,名副其实),也是为了追溯“四六文”这一文体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只不过这个比较特殊,南北朝、中晚唐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只有回到学术史的起点,我们才能说明张三为什么叫张完成名词解释最重要的一步。
64、 一次闲谈中,安迪告诉奇点自己最喜欢的作者是曼瑟·奥尔森,因其强大的逻辑,总能牵引着她。据了解,此语一出,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曼瑟·奥尔森经济学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迅速被买断货,出版方紧急加印。事实上,除了这本书,曼瑟·奥尔森的《权力与繁荣》、《国家的兴衰》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扛鼎之作。
65、(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能讨好各种人物
66、出处(1)宋·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元·马熙《开窗看雨》诗:“八面玲珑得月多。”
67、尽管引经据典地说了许多,大家仍旧不支持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