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名言
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名人赞美阳明洞的诗句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白居易)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2、怪我携章甫,嘲人托鹧鸪。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
3、仙山一见五色羽,雪树两摘南枝花。赤鱼白蟹箸屡下,黄柑绿橘笾常加。
4、泉岩雪飘洒,苔壁锦漫糊。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
5、心一动,主观就来了,客观就会受到影响,你能说是花影响了你的“心",当然不是,剥开主观,各是各,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要抛开主观,而认清自己,又更要抛开主观上的各种"颜色"看清事物,而不受迷惑,这个迷惑来源于自己念动,一善一恶,一凶一吉,正是相由心生,所以王阳明才说,不看则同寂,你来看它(动了念),它便有了颜色(这个色包括了你自己给自己看的色,与花无关,与你至关,由你来看它的念所决定)是先入为主的思想,接近禅宗的,花非花,物非物,更多是从他相去看我相,又从我相去反证他相,达到最质扑,最纯净,最客观,最自然的心性,唯有王明阳。简单的说就是庄周梦蝶,人的意识主导作用将原来不存在的东西强加,是一种幻,但这种幻又是人类生来就有的顽根,是一种"无中生有"要克制,达到原来清静的那个寂,不受扰乱。
6、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王阳明心学名言)。
7、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8、部分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9、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0、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1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2、 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
13、我想要追求的是凡人的“真善美”,只想努力修好一颗凡人的匠心,立志在人山人海里做一个普通的好人。03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他临终前,还能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4、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15、王阳明心学源于程朱理学,而又大异于程朱,关键是对万物本源的认识截然不同。程朱理学是“向外求”,认为万物之本源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谓之“道学问”。而阳明心学是“向内求”,认为万物皆源于人之本心,谓之“尊德性”。龙场悟道,王阳明叹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认为自己搞错了,追求圣人之道,修炼自己的本心就足够了,何必向外求证事物之理!
16、9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重读,无论何种目的,若发诸内心需要,写个人读书笔记是必要的做法。我并不认为,阳明学的境界容易达到,事实上王学发展史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很容易跑偏的,变成疏空迂阔的事儿,是书生意气、两脚不落地的另一种常见毛病。做笔记的目的,是理清自己内心,绘画心灵地图,认清自己,重新出发。笔记着重于自我的理解,提醒自己那些不好的地方,可能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更换习惯角度和姿势面对。
18、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9、老僧殊未解,犹自索题诗。谪仙楼隐地,千载尚高风。
2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21、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22、我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公益,尽我所能地去帮扶我们县城各个乡镇的贫困留守儿童,用爱心和陪伴,传递给孩子们温暖和希望。
23、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24、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25、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26、“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在这一“致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现在:“致良知”是对“无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为人类童识历史积淀的《六经》等的动态认识过程。这里就要求认识主体要有历史感。同时,也表现在“致良知”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就有一个“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而觉“有滋味”的不断深化过程。因此,“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替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今的永恒.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27、26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28、而做人不成功,即便做事成功也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人格底子做衬托,一切都如空中楼阁无法长久。
2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0、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31、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西湖醉中漫书二首十年尘海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好景恨无苏老笔,乞归徒有贺公情。
32、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33、能真心悔过是一种良好品德,但有的人犯错之后过分耽溺于悔恨之中,不能原谅自己。“是药三分毒”,在悔恨中不能自拔会更伤及自身。悔悟是正确的,也不必太过自责,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宽容。
34、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35、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36、化城天上寺,石磴八星躔。云外开丹井,峰头耕石田。
37、穴为探符坼,潭因失箭刳。堤形弯熨斗,峰势踊香炉。
38、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39、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____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40、至于《传习录》目前市面版本很多,个人以为,若要深读精读,只能选专业的。鄙人有个不好习惯,现代汉语翻译、简单注释的古典著作版本一概不选,具体到《传习录》,我以为本身语言已经够浅近了,没有必要在语言翻译上再大费周章,倒是要在注释疏解上下些切实功夫。在极少接触文言文的群体中,似乎存在一些畏难情绪,仿佛任何古人写的东西,翻译现代汉译就无法理解了,这是多虑的,现代汉语是古汉语关系密切,元明之后的古文作品,容易流行的部分都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包括了《传习录》,多读几遍,看一看专业一些的解释,我相信不会象英语那样难。鄙人所用版本,以邓艾民教授注疏本为主,参陈荣捷教授的详注本子:
4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42、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43、许多伟人,要等到死后才会被世人拥戴,可王守仁不一样,他在世那会儿,就已经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身为一个读书人,会打仗,会搞关系,人缘好,这些都归功于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
44、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45、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46、28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7、烟波分渡口,云树接城隅。涧远松如画,洲平水似铺。
48、无相寺三首老僧岩下屋,绕屋皆松竹。朝闻春鸟啼,夜伴岩虎宿。
49、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50、山空仙骨葬金椁,春暖石芝抽玉芽。独挥谈尘拂烟雾,一笑天地真无涯。
51、所以我们越来越相信“日久见人心”,我们只敬佩那些真正灵魂干净的人!
52、因为树的质量和寿命取决于它的“根”,而人的“根”在哪?便在于“心”。一个人养好“心”才能养好“德”,因为德行全取决于“心”。
53、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54、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55、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6、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57、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58、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59、他一身正气,喜欢做那些看似“无用”的小事,不喜欢应酬和客套,在演艺圈那个大染缸里他无疑是一股清流。
60、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