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晚年凄惨
1、辜鸿铭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且成了他特有的一大癖好。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2、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3、辜鸿铭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4、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5、在毛姆笔下,辜鸿铭不过是一个抱残守缺、虚张声势的遗老而已。而另一边,毛姆前往辜鸿铭住处的那一场拜访,几乎全部都是在辜鸿铭对西方文化的奚落和嘲讽中进行的。
6、寻欢作乐,毒舌刻薄,多面体的毛姆其实也有很多隐秘的心结!
7、他追寻一个女明星八年,在功成名就之时,他自信满满前往求婚,对方却迅速嫁给别人。(辜鸿铭晚年凄惨)。
8、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辜鸿铭晚年凄惨)。
9、他这种有点尖酸刻薄的语言风格背后,是他两个鲜明的特点。
10、二是学贯中西,这个词已经用滥了,其实真正的可以做到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也就辜鸿铭、陈寅恪等二三子耳!他们既受到了功底扎实的传统国学教育,又受到了现代外国教育的熏陶,精通中外文,视野也无比开阔,是现在的所谓“教授们”望尘莫及的。
11、《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2、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人生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13、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14、我们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但这一切是有迹可循的。
15、在学校里,由于身材矮小,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有时还遭到无端羞辱。
16、在中国的时候,他见到了“古老中国最后的代表”,那个拖着小辫子的前清遗老辜鸿铭。
17、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
18、二十世纪初辜鸿铭在上海任职时,曾与几个外国朋友逛十里洋场。洋人见沿途艳旗高张、娼馆林立,惊异上海的卖淫妇何其多也。辜鸿铭巧言遮丑,说:rostitude,destitude(卖淫者,卖穷也),隐含的意思是并非中国妇人品行不佳,而是因穷途末路,不得已而为之。
19、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20、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21、在相关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能开宗立派,比如苏东坡,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宋词“豪放派”这一流派,或傲立巅峰,比如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从古至今都是最顶级的。或桃李满天下,比如孔子,教育培养了七十二圣人
22、他自己所说:“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中国之文明”。
23、倔强生存意志和丰富人生阅历,将他磨炼成老到的人性观察者,流于笔端的文字,看似是刻薄毒舌,其实不过是看透世事的无奈吐槽,抑或是点出你我都不敢言明的真相。
24、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25、布朗总是边表演边朗诵,并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整个过程有说有笑,轻松有趣。辜鸿铭特别想知道《浮士德》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决不告诉他。并说:“你只要读得熟就行,不用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
26、马尔克斯说,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奥威尔说,现代作家里毛姆对他影响很大。
27、 这首诗的首联是概述杨善洲同志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到老犹难营小窝”,杨善洲同志工作几十年,官至地厅级,却无力为家人盖起一栋新房,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而不是为自家当。“心连百姓苦奔波”,杨善洲同志的几十年是与人民心连心的几十年,他对亲朋戚友“后门”关得紧紧的,但他关心帮助群众的“前门”却始终是敞开的。他女儿杨惠兰说得好:“只要我想起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颔联是对首联的承接和升华。因为“到老犹难营小窝”,所以说他“官居四品人情少”;因为“心连百姓苦奔波”,所以说他“人过八旬官味多”。这里,“人情”是指“私情”,或者“所谓人之常情”;“官味”是指“公仆精神”,或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用杨善洲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28、具有较高的品格:所谓德不配位,必遭灾殃,个人觉得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或者其他领悟,要成为公认的大师,良好的品德是最起码的要求。北宋“苏黄米蔡”称之为宋四家,但从来不会有人将大师的名号赋予“六贼之首”的蔡京,就是这个道理。
29、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的著作,也理应体现丰富的内容,即使按照西方学科的划分而言,也应是多面手,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既有卓有建树的学术著作,也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等等。
30、说起他的辫子,虽称不了怪癖,但确实令人费解。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1930年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便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并对其“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印象极为深刻:“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辜氏口若悬河,我几乎插不上话。其实这只是一场长长的独白,令我毕生难忘,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地坚持己见、坚持确实信念的人。”
31、林纾从小家境贫寒,但幸好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2、“真正的中国人”的温良,在“真正的中国妇女”或“理想妇女”身上得到了尤为充分、完满的体现。中国男人的“温文尔雅”,在中国妇女那儿变成了“神圣的、奇特的温柔”。辜鸿铭承认,在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妇女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温柔,比如基督教的圣母马利亚,但是与中国的观音菩萨相比,中国的理想女性要在“轻松快活而又殷勤有礼”方面更胜一筹。他认为《诗经》中的《关雎》一诗描绘出了中国理想女性的三个本质特征,即“悠闲恬静之爱,羞涩或腼腆以及‘debonair’一词所表达的那种无法言状的优雅和妩媚,最后是纯洁或贞洁”。谈及中国女性,中国人纳妾的问题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辜鸿铭将这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归因于中国妇女的“无我教”,或曰“淑女或贤妻之道”:“正是中国妇女的那种无私无我,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这显然是一种狡辩,不过这种狡辩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中国妇女幽美而贤淑的理想形象。
33、1958年,由于特殊时期,已经去世几十年的李鸿章被人们再次记起,由于生前名声本来就不好,李鸿章“卖国贼”的称号被再次提起,所以当地就有人提议将挖掘李鸿章的坟墓,让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4、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35、但是,在那样的一个末世,王朝内部已经逐渐被腐蚀、蛀空,像辜鸿铭这样践行着道德原则的人也无法拯救它。变革是我们唯一的道路,所以崇高的辜鸿铭先生被称为了“老顽固”。
36、《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
37、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38、此外,辜鸿铭脾气古怪,骨子里又十分守旧,热爱祖国,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感。而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十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却又过度否定,这让辜鸿铭和胡适,完全处在了对立面。
39、袁世凯称帝后,辜鸿铭多次在不同场合骂袁世凯是“贱种”“流氓”,公开宣称袁是“中国群氓的化身”。在北大讲课时,有一次从上课开始骂袁世凯,一直骂到下课。学生总结:不能跟辜先生提“袁世凯”,一提一堂课就报废了。
40、一个外国人曾嘲笑辜鸿铭:“我们西方人的理论是不断创新变革的,而你们的孔子理论一直没变化,2000年来还是那样。”辜鸿铭当即抛出一个“呵呵”的表情,冷笑道:“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巅峰,讲的就是本质的规律。就好像一个人已经到了山顶,你还让他去哪呢?难不成踩着空气上天?”对方无言以对。
41、大家都以为林纾只是一位文学大家的话,那么对于林纾可真是误会大了。林纾翻译的本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林纾从来都没有学习过外语,但是,他却是一位翻译王者!与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严复平起平坐!可能很多人很奇怪,林纾不懂外语,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翻译之王的呢?其实,林纾的译著全是由几位助手拿着原版书籍口译,他来听写润色完成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42、这调调,春晚上的蔡明阿姨见了,怕是要直呼内行!
43、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着,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
44、一是我行我素,其实他并非真正的清朝遗民,与王国维等人还有所不同,只是想与时代潮流相悖而已,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也是士大夫的一个积习而已,不必将其放大。
45、“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的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毛姆借由他笔下最负盛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之口说出的这句话,坚定、果敢而有所执。
46、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47、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48、回国后的辜鸿铭,很受张之洞赏识,后来更是进入了北大任教,事业发展很顺利。然而,随着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胡适也很快进入北大任教,辜鸿铭和胡适的恩怨,才就此开始。
49、在毛姆众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无疑就是《月亮与六便士》。
50、他靠着一支笔,戳中无数读者的心,也收获了众多大咖级迷弟迷妹。
51、另在严光辉所著的《辜鸿铭传》中却有如下记述:
52、关键是,毛姆不像三岛由纪夫那样,把每次写作都当作死前的最后一次书写,也不像托尔斯泰那种,把自己关起来不吃不喝也要写作的偏执。
53、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54、有优秀编剧能力加持,写小说对他来说只是常规操作,故事怎么写具有戏剧性,如何让大家都爱看,他可太会了。
55、晚年时,他终于正视自己,说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同性恋。之后又加了一句:“那四分之一也很重要。”
56、面对这个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在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的中国第一人,毛姆却没有买他13个博士学位的账。
57、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能言善辩,处处体现着他的机智与幽默。“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随地要找机会发泄”。有一次,他在椿树胡同的家中宴请欧美友人,局促而简陋的小院已够寒酸,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昏暗而又烟气呛鼻,而且,这帮欧美友人也不清楚“晋安寄庐”的真实含义。于是,就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知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工夫。”辜鸿铭的一番高论,还真把他的欧美友人给唬住了。
58、梁敦彦是清末知名的外交官,还曾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交通总长,他也曾在张之洞的幕府中任职,与辜鸿铭相熟。一次,辜鸿铭和他打赌,说自己能背下来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这首长诗共6100多行,辜真的背了下来。
59、挖掘成功以后,当地人对如何处理尸首犯了难,最后还是有人提议游街,他们将李鸿章的尸首绑在拖拉机上拖行,最后直到遗骨散尽,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才算是彻底落幕
60、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61、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62、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写信向辜鸿铭请教,与其探讨过中国文化对现实世界所起的作用。
63、因缺资金购买外国军火,张之洞派辜鸿铭到上海去借外债。辜鸿铭找到德国一家银行的经理,说明来意后,马上声明绝不收回扣。
64、比如说他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他反而把满清人硬栽上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是“立异以为高”。当然,也符合他复古派的身份。北大的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65、他活出了无数人羡慕的样子,也在小说里写出了每个人应该去活的样子。
66、所以,当读者称赞他为“故事圣手”,真的不是一种过誉的叫法,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67、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
68、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69、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70、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好几次,胡锦涛总书记也就此作出了重要批示,我深为我们党涌现出这样一位优秀领导干部感到骄傲和自豪。早几天,支部书记皮巨飞同志建议我为杨善洲同志写点什么,我当时就在心里责备自己: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在这么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面前,难道我会无动于衷吗?我马上找来杨善洲同志的事迹材料再次学习,希望在重温中体味感动、捕捉灵感。当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梦;第二天,我凌晨五点即醒,怎么也睡不着了。实际上,那睡梦中不多的几个小时,我也迷迷糊糊地在推敲我的诗句。那天早上七点多钟,我的感情终于达到喷薄欲出的临界点,我顾不上穿衣服,赶紧跳下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七律·吊杨善洲》一诗:
71、23岁那年,毛姆弃医从文,从此一写就是近70年。差不多同期,在地球另一面,中山先生也开始了“医国生涯”。在名扬四海的作家里,弃医从文的还有鲁迅先生、当代作家余华。
72、如果你感觉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或者感觉生活过成老一套了,不妨打开《月亮与六便士》。
73、在张之洞的举荐下,做了多年幕僚后,辜鸿铭当上了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这是一个月薪高达800两银子的肥缺。辜上任后,发现局里的洋雇员贪污挖泥工费,十分愤怒,要予以严办。但将情况呈报上去之后,上级却决定不查办。辜鸿铭气愤不过,想方设法将此事捅到了报纸上。
74、果然,这个办法很有效,不到三天,李鸿章和妻子赵小莲的棺材就被拖了出来,众人打开棺材,见赵小莲的尸身保存完好,毫无腐烂痕迹,随身在棺材里还带有两块金砖,上交后经鉴定是铜块,赵小莲随身裹挟的丝被,曝光后被当地村民拿回家拆开做成了衣服和棉被,李鸿章棺材因潮湿,有些腐烂,不过随身陪葬品完好,身穿黄马褂的李鸿章身边有眼镜、怀表、拐杖、金银器物和一把宝剑,后来公物上缴后,这把宝剑还被借到了省话剧团当道具
75、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76、 6月6日我曾在《女儿回国了(66)》一文中附记:“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廉政警示教育片,其中一位贪官总结自己的一生是:苦难的童年、奋进的青年、疯狂的中年、凄惨的老年。前两个也许不大准确,后两个应该恰如其分。中午,我正好读到白居易的诗句——‘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会心一笑。”
77、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78、有一次,辜鸿铭在电车上看《泰晤士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见他的样子可笑,出语侮辱。辜听到后,故意将报纸倒过来看。英国人更加嘲笑他连字都不认识。此时辜鸿铭看着倒着的报纸,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并说,“英文太简单,如果不倒着看,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79、这种震耳反馈的声音,哪怕到了现在,对于梦想着靠男人养的女人仍是一剂劲道十足的“醒酒汤”。
80、“国学”即便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简称,其蕴含极其丰富,单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说。在对于先秦“百家”的理解上,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至少包括阴阳、道、儒、法、墨、名、杂、小说,诗赋、纵横、兵、农、医、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舆、数术等等诸家学说。
81、在互联网还未兴盛之时,怀才不遇是常事。卡夫卡、梵高、高更莫不如此,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声名显赫。
82、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83、 到老犹难营小窝,心连百姓苦奔波。官居四品人情少,人过八旬官味多。六万亩林齐下泪,二十年汗已成河。杨公身去魂千亿,叶叶枝枝见楷模。
84、我想,在变革的时期,他保持固执的原因,不是他古板,而是他一直确信他所坚持的道路是正确的。
85、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本文最开始提到的那些事证明,辜鸿铭确实做到了。年少成名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86、儿子辜守庸,日本夫人贞子所出,倍受辜鸿铭溺爱。用守庸自己的话说,是过了一辈子公子哥儿的生活。成婚后,育有四男二女。长子辜能以解放后到台湾卖文为生。1957年,辜鸿铭百岁冥诞时,辜能以组织力量出版辜鸿铭的著作。次子辜营商解放后留在北京。
87、学好语言容易,精通文化极难!但辜鸿铭做到了,而且其精通程度,甚至比外国人自己都高。何以见得?
88、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89、英国作家毛姆对辜鸿铭的评价是“声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
90、还有一点,他从小就口吃,这种缺陷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改正,也最终令他成为英国两大毒舌之另一个为口才足以鼓动整个民族的英国二战英雄首相丘吉尔。
91、辜鸿铭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总共长达14年的欧洲游学不仅使他深谙欧美文化的精髓(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而且也造就了一个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的语言天才,后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而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92、——在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支部汇报会上的发言
93、《月亮与六便士》会让你明白,在日复一日庸常的生活里,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积灰蒙尘而又闪闪发光的远方与梦想。
94、你以为他是靠着各种狗血桥段赚足读者的注意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95、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腊情绪了。
96、在辜鸿铭的晚年,他接受了日本大东文化协会的邀请,在1924年至1927年期间曾多次前往日本讲学,并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以年迈之躯不远千里去日本讲学,一来是为了凭吊他的亡妻吉田贞子,据说他到了日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大阪的心斋桥,因为吉田贞子就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长大的,可见他对贞子的痴情。二来他是为了宣扬自己关于“东方文化优越论”的主张,他希望中日两国应该抛弃前嫌,坦诚交往,为共同复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东方文明而努力,中日现在的矛盾,在他看来属于“亲兄弟之间的争吵”,这种“兄弟间时常会有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诚心相对,两国很快就又会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在一起了。辜鸿铭还认为日本国之所以抵御住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并不是因为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西化的结果,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劳,所以在他的讲学中,不管日本各界对他讲学的评价如何,对日本始终过于理想化的辜鸿铭多次警告日本应该立刻停止西化的一切活动,要“承担起复兴东方文明的使命”,通过“复兴东方”,以达到“拯救世界的目的”。
97、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98、其中道家和佛家,受众面比较小,公认更谈不上,不便回答。
99、而布朗先生也对辜鸿铭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到砧板上,侵略者们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负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00、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