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简介
1、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2、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3、感悟:人生很简单。最大的利益就是简朴、简单,最大的福气是平安,安定。
4、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5、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6、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李斯与姚贾怕秦王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劝秦王把韩非禁锢,又在狱中把韩非毒死。
7、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8、韩非结语:旷世良材千年难求,真正承担国家社会的骨干,多只是平凡中的贤人。能有效运用这些中坚分子,即是最善治的人主。
9、《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0、魏将军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那时在中山……(韩非子简介)。
11、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12、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韩非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尤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王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
13、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14、第他曾师从荀子,也像荀子兼采道、名、法、墨等诸家学说一样,努力吸取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构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只是荀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思想,把天下治平的希望寄托在儒家以礼义治国的认识上;韩非则把黄老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哲学基础。
15、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陽,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北,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16、母鹿跟着悲啼,秦西巴不忍,便把小鹿还给它带回去。
17、事有凑巧,秦王喜欢这些言论!加上内有同学李斯的举荐,于是,水到渠成。韩非子来到秦国。“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等到后来,韩非死。
18、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19、 韩非子之死,史籍有两种说法。一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也是迄今为止韩非子之死的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杀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20、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21、如果想求得有力气的勇士,却听任他自我吹嘘,即使平凡的人也与乌获没什么区别;要是交给他鼎、俎等沉重的大型食器,那么衰弱或强健一试就分别了。
22、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23、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始皇帝,被拒绝。后来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24、某官问:“以前你要惩罚他,现在又用他做你儿子的师傅,是什么道理?”
25、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26、并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
27、英明的君主听取臣子的言论一定要督责它合乎实用;观察臣子的行为,一定要督求它具有功效。能这样的话,那么空泛陈腐的学说就不会再有人谈论,矜夸虚妄的行为也不会有人文饰了。(《六反》)
28、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29、韩非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矛盾之说的思想家。
30、今天,更多的人相信,人类的理性,使人不同于禽兽的一切受本能支配;大多数人内心存在着是非善恶的道德意识;人性向善还是向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和文化。然而现实中人们一方面不希望活得太累,可很多时候又不得不痛苦地享受着这累,其中的无奈和折磨,非局中人恐怕难以体会。那么,人们(尤其是抱了一腔热血投身官场的人)为什么活得如此累?要破解其中的奥秘和症结,《韩非子》还是一道必经的门径。
31、丛书以“读古人书”系列命名,是出于以下考虑:对古代原典的文本细读,首先需要落实在对古代汉语的恰切细致的解释上,真正弄清楚古人遣词造句的含义。为此,需要通过详细注释,以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能准确理解的字词时可以查检参考;
32、“谢谢!但我不能接受。你把玉石当作宝物,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石当作宝物。”
33、乐羊灭掉中山回来,文侯奖赏他的功劳,但是怀疑他的衷诚了。
34、韩非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35、王寿背着经书,在往周国京城的途中,遇见了隐士徐冯……
36、《韩非子》的主题是讲政治,讲统治术,韩非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君臣关系,而君臣关系的主旋律是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因此,韩非讲述的故事,罕有温情脉脉的心灵鸡汤;大部分故事的指向性都令人不由生出阴气森森、毛骨悚然的恐怖之感。不过,这并不是韩非内心阴暗所导致的,而是专制政治的基调便是如此。
37、徐冯说:“任何事情都是人为的,而人的行为乃是应时而作,所以一个智者绝不以为世上有一成不变的事。”
38、本书是《读古人书》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计划选取古代对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以选本的形式呈现每一种典籍所蕴含的思想智慧。第一批计划收入《韩非子》《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和《战国策》等五种。
39、韩非子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哲学家,他所著韩非子》一书的核心为“法、术、势”。他首次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君主独裁统治的理论体系,对当时秦王朝统一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鲜为人知的是,浅井镇小韩村是韩非的故里。
40、韩非结语:价值标准与理想往往因人而异,有时拒绝接受别人礼物的个人品格价值,远大于所接受礼物的物品价值。所以老子说:希企能够无所希企,不看重不易获得的财货。
41、另一派以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37 年)为首,申不害强调“术”是最重要的因素,着重讲究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奖赏处罚及驾驭的方法手段。
42、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43、 “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责其功”是本文的重点。听察言论,要以功用做标准,实实在在,不做空泛夸张的言论,总要切实有效才好。
44、特别是注意将所选段落放在原著全书所建构的整体思想体系中,避免对所选段落的语义指向作孤立的理解所引起的误读,同时引导读者可以更全面系统地把握原典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更清晰地辨识每一部原典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气质。
45、韩非子其学出于荀子,源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归本于道家。司马迁指出韩非子喜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道家的“黄老之学”。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46、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47、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48、感悟:“巧诈不如拙诚”,善于“诈术”的人,即便一时可以欺骗隐瞒别人,但久而久之,再高明的骗术也会露出马脚。拙诚虽不如巧诈那样灵活应变,短时间里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凭借愚直拙笨建立信任,积攒人品,涵养操守,立稳事业根基。
49、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50、韩非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51、韩非代表法家的顶峰,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52、不可否认,韩非是一个高度理性的人,说他冷血也毫不过分。初读他的文字,会深受震撼,甚至感到心很累。久读《韩非子》,需要一定的承受力。在韩非看来,人性有善恶,普通人很难完全依靠道德自律抵制人性中的恶,特别是在现实利益的诱惑面前更是如此。
53、“犬马是人最熟悉的东西,从早到晚都在眼前,画的不像大家立即就会发现,所以难画。鬼魅是无形的,谁也没见过,所以容易画。”
54、关于韩非,目前我们所能依据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中关于韩非身世事迹的记载不足五百字。尽管如此,最关键的线索尚比较清晰。
55、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缘故,而吃他儿子的肉。”
56、根据史书记载,韩非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使秦之时,被同学李斯等谗言所害,入狱,后服毒自杀。
57、译文: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58、位于禹州市西北部的浅井镇,因为镇内有数百年历史的宋家大院和白地黑花瓷而久负盛名。浅井镇的浅井村和扒村,不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而且在2016年被住建部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目前正在修复或规划建设。
59、由此所述,韩非的历史地位由其立言得以建立,因此,要了解和理解韩非,读其书是最主要的方面;韩非具体的生活经历是次要的方面,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60、恒赫说:“雕刻木偶最好先把鼻子雕大一点,眼睛雕小一点。”“这样的话,若鼻子太大,还可以改小,眼睛太小,还可以加大。”“若一开始鼻子就雕小了,以后再也无法加大。”“眼睛一开始就雕得很大,就无法改小了。”
61、总而言之,本丛书试图作为实际案例,展示我们对古代原典细读所应遵从的原则和方法的认识。
62、前面已经说了,韩非是正儿八经的王子出身,那么,既然是王子,显然是有资格获取王位。不过,虽然有资格成为王子,但是也仅仅是资格而已,对于韩非子而言,他没有实力,更没有机会。韩非的祖父是韩襄王。韩襄王生了3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韩婴、韩虮虱和韩咎。韩婴是嫡长子,按例被立为太子;三儿子韩咎也是嫡出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二儿子韩虮虱是妃子所生,但是却深受韩襄王喜爱。
63、韩非结语:给人忠告的困难,不在于忠告者本身,难在于必须了解忠告对象的心理,邻家老头与富家关系不够深厚,交浅言深,不能取信于人,反而遭人猜疑。
64、官方的禁令,捉到偷采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尸,杀死的人很多。但是偷采金砂的人还是不停……
65、有一个男人与一个性情残暴的人比邻而居……这个人不堪忍受,想变卖家产迁居。有一人劝他说:“这家伙迟早要恶贯满盈的,你再等一阵子再说。”“我就是怕他杀了我,才恶贯满盈啊!”
66、公孙仪答道:“如接受,就欠人一份情,就不得不循情枉法。一旦枉法,连宰相的职位都将被免。到那时,想吃鱼也无人赠,连自己买来吃都难办到。若是不收鱼,不但不会被免职,想吃鱼时,随时可以买来吃。”
67、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68、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69、感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些事情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做不好,有些东西一辈子也做不到。这都是正常的。所以,面对这些要释怀。
70、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一语,其中的“害”字,通常都作嫉妒解,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话是“李斯、姚贾害之”,看来不仅是李斯一人,因同学关系而嫉妒。那姚贾为何也嫉妒韩非子?假如“害”字真作嫉妒解,那姚贾嫉妒韩非子,就至少缺乏背景交待。总不能笼统来一句,因为韩非子有才,所以,但凡一殿为臣的,都嫉妒他,都想弄死他。
71、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但不能用“德”来感化,而是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能使民众的恶得到禁止。
72、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拔邯郸,管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华,绛代、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陽、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73、一进村,就看到路旁竖立着一块四五米高的景观石,上面写有“韩非子故里”的字样。禹州市政协办公室原主任李法顺告诉记者,浅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小韩村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有一定的渊源。
74、感悟:山大,不易跨越,但正因为其大,困难多,人们重视,小心谨慎,所以能安全通过。土堆小,易于跨越,但也正因为其小,引不起人的注意,人们反而容易产生麻痹心理。
75、 这两种说法的相同处,是韩非之死,跟姚贾有关,也跟秦王有关。不同处,是司马迁笔下的韩非,是个无辜受害者,而《战国策》里的韩非,则有引火上身,咎由自取的味道。但这两种说法,都有让人无法释疑的地方。
76、感悟:不管是自己做人做事,还是教育下一代,都要务实。
77、韩非结语:人君对臣下的原则是:臣僚不准超越职守而建立功绩,不准铺陈言论与行事不合。如此,有职守的人便能处理好份内的职守。
78、“我出生在小韩村,去年退休后,想为家乡做一些事,让后人了解小韩村的历史。”李法顺说,11月16日,小韩村文化广场上的韩非子塑像举行落成仪式。韩非子塑像高4米有余,底座正面刻有韩非子的简介。在小韩村文化广场韩非子塑像前,20余名中老年男女有的手持系在长杆上的铜锣,有的敲打盘鼓和钵、镲等在表演节目。
79、韩非子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由于缺少沟通的技巧,韩非子得罪了秦王的左右,甚至秦国贵族的既得利益可能因为韩非子而受到损害。于是,昔日的同学,出于多种考量,让韩非子自尽。
80、韩非的国家学说以阐明君主权势为重点,集中讨论君主如何拥有, 如何保持权势的问题。
81、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82、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83、为此,韩非子郁郁寡欢。忠君不能报国,咋办?
84、感悟:以绘画为例,旨在说明做事的道理。不能一心二用,强调学习或做事要专心不二。
85、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86、他认为申不害虽懂得使韩昭王用术,却“未尽于法也”,致使韩国有“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至于慎到则仅仅言及“势”而没有涉及“法”和“术”。
87、《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末年。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君主政治学文献,《韩非子》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其哲学基础、社会历史观、人性论和政治思想,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关于君臣关系、法术势的具体内涵及其在现实政治中的运用等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