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1、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
2、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
3、作者: 曾国藩 / 檀作文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16-4-23页数: 354
4、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5、文化遗产价值。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家书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此外,家书还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与生活密切相关,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这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曾国藩家书)。
6、由中华文化讲堂出版的《文白对照曾国藩家书全编》,一共四册。
7、《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起自1840年初,终于1871年底,主要记录了其官宦生涯、身体状况,平定太平军、捻军的经过,治军方法、治学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家族事务处理、经济开支、健康养生,等等,共计近1500封。本书收录了近1000封。其写信对象有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四个弟弟、两个儿子,本书据此分了五篇;不过,各自所占篇幅不等。其中,写给四个弟弟的约占七成,写给两个儿子的则近乎两成。
8、敬就是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每一个人都需要对其尊敬不怠慢,同时对自己的衣冠等外表需要正式严肃。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敬是对自己而说的。
9、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曾氏书信就是他的经商战略指导。
10、在悌的方面,曾国藩对弟妹们关爱备至,真正起到了“长兄如父”的作用。曾国藩有弟弟四人,其家书的精华在于与弟书及训子书,尤其是与弟书,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超过训子书。一般而言,关心子女容易,关心兄弟姐妹难,因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兄弟姐妹则会自立门户,渐行渐远。曾国藩在大量写给诸弟信中所充溢的兄弟之情,令人深为感动,这不仅体现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其崇高的道德风范。曾国藩对弟妹们的关心是全方位的,既有生活上的关心,又有读书上的关心,还有做人上的关心。(曾国藩家书)。
11、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12、贼既办后,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
13、危急之际,惟有专靠自己,不靠他人为老实主意。
14、曾国藩,战场打出来的悍将,官场炼出来的能臣。自古以来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只有他与王守仁。
15、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16、本书的注释,除了历史人物介绍外,还包括不为今人所熟知的一些词语。这些是以脚注的形式出现的。另外,书信中出现了一些干支纪年,不方便今人阅读,本书用年号纪年做了圆括号注。此外,书信中还出现了六角括号注,这些则是曾国藩本人、其学生李鸿章等所加。—有了这些注释,即使没有所谓的“文白对照”的翻译,全书阅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17、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18、《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其中有很多思想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
19、《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赞誉,与其内容和写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20、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
21、这个词汇表明做事需要关注的两点原则:遵从最简单、通俗易懂的底层逻辑和道理;要从细节、小事上着想和思考。这是曾国藩后面强调的求精。把自己经手的事情做到精彩,做到极致就算大功业。
22、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其传世之作《曾国藩家书》,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成为后世做人做事、为官从政之必读之经典。
23、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24、本套书通篇带注释,帮助阅读,且本书字号偏大,间距适中,阅读更舒适。
25、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26、曾国藩留下了十六字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自己也是以自作则,曾国藩虽然高居宰相之位,却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他不但自己两袖清风,还让夫人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的匾,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27、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28、人做一件事,就要全神贯注去做,自始至终不松懈。不能见异思迁,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坐着这山,望着那山。人没有恒心,一生都不会有成就。我生平就犯了没有恒心的毛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本应该留心做诗写字,却喜欢涉猎其他书籍,分散了自己的心志。读性理方面的书时,又杂以各种诗文集,使学习的路子产生歧异。在六部做官时,又不太用实劲去办好公事。在外带兵时,又不能竭力专心治理军事,常常因为读书写字乱了意志。这样,人虽已经垂垂老矣,却百事无一成功,就是治理水军这件事,也是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弟你应当以我为鉴戒。
29、译文: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兴旺;人保持勤劳,就能强健,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了。
30、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
31、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32、短短书信言语,透露着他谋略之深、顾虑之全。
33、点评:曾国藩在沅甫九弟的书信中说:长傲、多言两个弊病,以前的世卿大夫的兴与衰,以及近来官场祸、福的原因,未尝不是看这两个关键。
34、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
35、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俱,确乎不拔。余往年在京,好与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
36、凡人作一事,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37、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38、能把一件事情做完,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能把这个事情做好,那就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39、唐浩明评价《曾国藩家书》说:这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的心灵世界的袒露。
40、年轻时,曾国藩也是浮躁、爱玩、吸烟,有着不少性格和修养上的缺陷。20岁时,曾国藩立志成为圣贤,改名“涤生”,意谓洗涤改过重生。为了“涤生”,曾国藩一生都在与自身的缺点抗争,不断自责和反省。他的自省极为苛刻,曾因为恋床、晚起,在一则日记中骂自己是禽兽,“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日之气何在?真禽兽矣!”他的自省细致入微,在一则日记中对自己贪利的梦境进行自责,“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谓下流矣!”他的自省终生不渝,在辞世前一年还写下日课四条,与子侄共勉。一曰慎独而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说:“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亦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41、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
42、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43、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44、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
45、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46、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47、目前80000+人已关注加入(元旭文化),快快告诉好朋友们加入吧!
48、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49、 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而他最终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就是“笨功夫”。
50、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